工研院采检一条龙 展医疗软实力
工研院「疫开罐」在感染初期的0至7天病毒浓度尚低时,即可筛检与确认,精准度达90%,1小时即可检测,有利于边境管理。图/业者提供
工研院研发的疫开罐,为国人守护防疫线。图左起工研院行销传播处处长林佳蓉、工研院生医所所长林启万、工研院生医所副组长江佩馨、工研院院长刘文雄、工研院副院长张培仁。图/业者提供
工研院正压式检疫亭内装设冷暖气机,24小时恒温恒湿维持亭内舒适温湿度,运用智慧节能科技,1天电费不超过60元。图/业者提供
COVID-19全球大流行后,疫情已大幅改变人们的生活模式,未来COVID-19将可能转变为一般流行性疾病,与人类长期共存。在相关病毒检测与采检上,工研院在经济部技术处科技专案的支持下,研发出「核酸分子检测系统」(简称「疫开罐」)与「正压式检疫亭」,可望透过采检加检测一条龙的服务,来减少受测者等待与检测时间,也让医疗人员采检更安全。未来更希望透过技术输出,将此医疗服务援助国外防堵疫情,以「Taiwan Helps,ITRI Helps」的精神,给予国际社会支援,为世界尽一份心力。
知名期刊《Nature》及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出,COVID-19病患发病后5到7天的病毒量最高,加上流鼻水、鼻塞、有痰等症状,又很容易跟一般感冒混淆,都让轻症状感染者成为疫情扩散的破口;国内外有学者认为,COVID-19病毒未来会「流感化」、轻症的比重很高,因此,如何在感染初期就在医学中心与诊所快筛确诊、有效控制扩散感染、从源头管控疫情,成为防疫很重要的关键点之一。
中研院、国卫院、国防部预医所等机构齐力研发检测快筛技术,工研院在短时间研发出1小时快速揪出初期感染者的「疫开罐」,可检测出潜伏期的病毒核酸分子,在感染初期病毒浓度尚低时即可筛检与确认,「疫开罐」具备四「高」特色,包括1、高精准:精准度可达90%以上,能在潜伏期就揪出病毒;2、高灵敏:能在感染初期、病毒浓度尚低的0至7天内测出病毒;3、高轻巧:重量仅600公克,相对于传统34.2公斤的装置相差57倍,方便前线医护人员随时带着检测;4、高效率:检验时间仅需1小时,是现行检测时间的四分之一,可降低医护人员负担。
除此之外,面对后疫情时代来临,随着台湾将陆续开放商务人士来台、解除边境管制,医院持续都会有采检需求,工研院也对此发表能迅速布建又长久使用的「正压式检疫亭」。
现行采检有三大征结,第一,防护衣消耗大,一般无正压设计下,医师采捡得穿全套式防护衣,穿脱耗费20~30分钟,再加上防护衣一套约耗费2000~3000元左右,相对垫高采检成本。其次,近日天气从高温30度骤转暴雨,马偕急诊医师曾毓淇曾说,「穿上超过20分钟,里头的衣服全湿透」,成为医护采捡梦魇。第三,感染风险高,现行采检站有些与建筑物相连,若感染源外泄,风险较高。工研院从痛点出发,改良出具五大特色的正压式检疫亭。
首先是「安全设计」,检疫亭运用专利正压设计,受污染空气进不去检疫亭,医护采检零风险,只需戴口罩,无须全副武装。第二是「采检量高」,检疫亭双面设计,一小时至少可采12位,在疫情紧张时,一天可采检数达240位,效率高过韩国平均70人次。第三是「节能舒适」,检疫亭内装设冷暖气机,无论是酷暑或寒冬,24小时恒温恒湿维持亭内舒适温湿度,运用智慧节能科技,1天电费也不超过60元。第四是「独立洁净」,检疫亭洁净度为Class 1000无尘室等级,优于医院外科手术室,媲美全球最洁净;而类似电话亭独立设计可减少相互感染疑虑。第五个特色是「组装迅速」,检疫亭组装仅需两天,利于快速布建。
正压式检疫亭目前已进驻台大新竹生医分院、新竹马偕医院,可替代原来的临时检疫所。依现行边境情境,人员入境后会进入筛检站分流并确认身份、量体温、询问旅游史、症状,若有采检需求,则进入检疫亭采检,搭配工研院的疫开罐达成采检及检测一条龙的模式,全程仅需一小时十分钟就能完成,不但减少受测者等待与检测时间,也让医疗人员采检更安全。
(本文由《工业技术与资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