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研发愿景 有温度的AI医疗

工业技术研究院将AI人工智慧应用于医疗,透过步态评估分析预测高龄者的跌倒风险。(工研院提供/庄旻静新竹传真)

随着科技进步,AI人工智慧逐渐应用于医疗与长照,甚至可透过非接触量测,得知高龄者的生理数据,工业技术研究院致力于应用AI人工智慧技术,生医医材研究所所长林启万指出,这会是未来趋势,而工研院也依据诊断、治疗、照护等方面研发。

林启万指出,目前应用方向多着眼于诊断、治疗、照护,包含硬体软体的开发,像是高速通讯5G云端也会是人工智慧的一部分,可提升医疗照护的品质效率,透过技术导入,会有减少健保支出、协助解决社会需求。

微创导航 手术后免取出

以工研院目前研发产品举例,林启万说,像是所内发展植入式的医疗器材,透过导入方式,在微创手术后不须取出,植入的过程也具有智慧导航系统,能精准导向病兆,并由医师现场判断,完成治疗程序。另外还包含智慧影像诊断,也有助于医师及时获得病人状况

林启万也说,目前工研院也与国内医院合作,导入人工智慧及行动平台资讯与通信科技(简称ICT)应用,例如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技术,效果显著且对正常组织伤害小,临床证实治愈率与手术相当。另外也包含3D列印的植体,未来可用于骨头的重建及嵌入。

数据汇整 预知未来风险

林启万认为,AI人工智慧应用于医疗,并非是为智慧化而智慧化,而要更提供有温度服务,透过智能化个人数据的汇整,也能提供更适切的服务,「这是我们的愿景」。

此外,AI应用于照护方面,林启万也指,工研院也研发动态行为评估分析,因高龄化社会忧心年长者跌倒,透过评估步态及分析,判断跌倒的风险,也与荣民之家分析了500多位年长者的步态,发现具有跌倒的风险也可及早因应

甚至可应用于远端医疗,林启万说,透过手持式的眼底镜,让偏乡医师为患者检查,透过云端回传数据,使眼科医师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也可减省来回奔波时间。

跨域整合 优化长照服务

林启万表示,工研院目前也成立跨域共创模式「TIBIC生医产业跨域整合实验场域」及「银发聚宝盆」,前者融合生医、电光、资通讯、AI人工智慧、机械等不同领域,打造产业升级与符合市场需求整体解决方案与服务模式,串接产业上中下游。后者则验证、测试及整合长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