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解密》YouTube演算法原理与神秘黄标政策
YouTube、CAPSULE和黄氏兄弟创作者之一哲哲共同解密YouTube,回答网友常见问题。(YouTube提供/黄慧雯台北传真)
你每天都需要看YouTube吗?又或者你是积极投入影片创作的YouTuber呢?你是否对于YouTube 神秘的演算法感到好奇,也对于近期出现的「黄标」标记备感困扰呢?Google今日举办第二场Google解密线上发表会,针对网友、各界好奇的三大核心YouTube问题提出解答,并从平台管理者、创作者、提供YouTube经纪服务的公司等角度来出发,进行全面探讨。想要更进一步了解YouTube,或是有志成为YouTuber的你怎能不来了解。
今日主题锁定YouTube的Google解密线上发表会,聚焦三大面向的问题:分别如下:
一、YouTube 演算法 - 只依循观众观看行为而改变
YouTube 大中华区策略合作伙伴资深总监 陈容歆指出,目前每1分钟就有500小时的内容被上传到YouTube,而全球日活跃用户达到20亿。如何让每一个用户都能被推荐适合、想看的影片,势必要仰赖演算法。而究竟YouTube演算法有何奥秘?
Google方面指出为持续提供观众安全的社群环境以及喜爱的影片类型与内容而生,YouTube 建立演算法协助推荐平台上的所有内容。因为YouTube认为影片唯有观众爱看才是唯一标准,因此演算法依照观众的观看行为进行影片的推荐,综合考量影片观看次数、被观看的长度、观众参与度、观众过去搜寻的内容等因素。
因为当观众的喜好持续变动,并会反映在具体观看行为上,因此演算法也会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影片能持续满足观众的喜好。建议创作者透过技术层面与内容层面来促进流量的成长,和增加能见度,例如:创作者可观察后台数据、发烧影片以掌握观众喜好趋势,而内容创作上,仍须回到创作者和频道本身期望带给观众什么样的内容,以凸显创作者独特之处。
就如同对于YouTube创作者,Google提出了社群规范的平台管理方法。所谓的黄标政策,也就是「广告客户青睐内容规范」,则是为了保护平台内容创作者,提醒创作者如果影片违反暴力内容、仇恨内容、烟草等约 12 项不宜放送广告的内容主题,该影片内容可能不适合广告主投放广告。然而,每个广告主有不同的投放需求及偏好,部分广告主可能愿意投放广告在某些被黄标的影片类型,所以黄标分为「不能营利」与「部分营利」两种情形,意即黄标仅是一种营利政策,Google澄清并不是言论审查、更不是武断的政治审查行为。
Google方面举例,例如酒类广告主的广告,不适宜提供给法定饮酒年龄以下的观众,就是黄标政策规范的范围,也会因此向创作者发出提醒。那么创作者可透过哪些方式降低黄标政策的影响?
包含上传影片时先将浏览权限设为「不公开」。若创作者想要事先了解自己的内容是否有可能收到黄色营利状态图示,可以将影片上传为不公开影片,确认影片的营利状态后再公开发布。若为黄色图示,创作者可以在公开发布前提出申诉,或是编辑及修正内容,借此确保已解决营利相关问题;如果营利状态显示绿色图示,即可公开发布影片。
第二,则可使用 YouTube 自我认证功能:透过自我认证计划让创作者为自己的影片内容评分,随着创作者自评影片的数量增加,创作者可以了解自己与自动化系统在 评估结果方面的相符程度。若创作者自评的准确率越高,系统会使用创作者的自评结果决定要在影片中投放哪些广告内容。YouTube 也持续透过创作者自评所提供的资讯去改善自动化系统。
三、不当内容审查标准:社群规范、不实资讯、版权政策
Google指出,因为保护观众与保护创作者的目的,他们透过社群规范、不实资讯、版权政策等三个层面来进行内容的不当内容的审核。
(1)社群规范:Google 为维护社群的安全与多样性,制定 YouTube《社群规范》载明 YouTube 禁止事项,举例来说,严禁包含色情影像、煽动暴力、骚扰他人或使用仇恨言论的内容。若是发现创作者违反社群规范,会提出警告并给予三次机会,若是迟不改变,就会停权。
(2)不实资讯:Google基于平台的社会责任,持续进行不实资讯的内容审查,并定期公布移除成果。Google威胁分析小组每天都会追踪由政府或国家支持的骇客集团行动(Coordinated Influence Operation Campaign),2020 年第二季便删除了包括 2500 多个与中国大陆有关的频道,多为垃圾讯息、不含政治内容的频道为主;另外也删除了 19 个伊朗的 YouTube 频道、86 个俄罗 斯的 YouTube 频道。
(3)为保护创作者 透过版权政策规范
版权是 YouTube 社群成员关注的一大议题,保护原创者的智慧财产权是Google的使命,侵权的影片可以继续播出或者被下架,决定权都在于版权拥有者手上。
使用者上传的影片若含有版权内容,须确保在符合合理使用原则的条件下使用相关版权内容,或是在影片中使用他人的内容之前预先向对方取得授权,确保版权内容被正确使用。
那么 YouTube 如何判断侵权?YouTube 透过 Content ID 系统,让版权拥有者可以识别及管理自己的 YouTube 内容。Google运用内容拥有者提交的档案建立资料库,并依据这个资料库扫描上传至 YouTube 的影片。当系统找到相符的内容时,影片就会收到 Content ID 声明。创作者若没有 Content ID,但发现他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发布其版权作品时,可提交版权下架通知。
版权拥有者针对侵权影片的处置方式:Content ID 不只提供反盗版的解决方案,也是一个增加营收的工具。当版权拥有者发现与自己的作品相符的 YouTube 影片时,可以自行决定希望的处理方式。并且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中,版权拥有者可以个别指定上述任一行动。举例来说,可以在甲地对影片套用营利政策,在乙地则进行封锁或追踪(封锁:封锁整部影片,不让任何人收看;营利:透过影片放送的广告营利,在某些情况下,可与上传者分享收益;追踪:追踪影片的收视率统计)
YouTube 如何判断内容违规与否?YouTube 依靠技术和人为判断和技术来检举不当内容,落实前述规范。由于平台上影片众多,针对违反社群规范的影片内容,将先由系统进行过滤及辨识后,再由人工审查员确认是否违反社群规范。
YouTube的人工审查团队成员超过 10,000 名,成员来自全球各地,包含台湾。当影片被系统判断为违反社群规范的影片后,无论最初检举原因为何,审查员一律会根据所有《社群规范》和相关政策审查影片,将由多位内容审查团队的成员进行判断,采多数决的方式决议。这些成员都各自具备不同领域的专业,包括暴力极端主义、反恐和人权等专业背景。此外YouTube也仰赖「认证检举人」计划的成员 (非政府组织、政府机关和个别使用者),以及广大的 YouTube 社群使用者协助进行不当内容的检举。
由上述内容来看,在内容端、创作者方面以及平台管理者方面,YouTube都尽力做好更完善的管理,持续发展演算法让推荐机制更符合用户喜好,并透过不当内容的审查与黄标政策等,确保平台内容合法且合宜。然而面对严格且全面的规范,会否影响了YouTube当初创立之初鼓励网友发挥创意、自制影片的初衷?
对此,目前累积158万订阅用户的「黄氏兄弟」创作者之一的哲哲分享到,他们团队共有15人,针对要制作的影片,采用50%、50%的政策,也就是一半以自发性想要创作的内容为主,另一半则会更多参考网友留言、观察平台演算法趋势等条件来进行规划。每一支影片网友所按下「不喜欢」(dislike)的比例,也是他们会开会检讨每一支影片效果的指标之一,借此创作更多受欢迎的影片。不仅如此,他也提到黄标政策确实影响影片创作的过程,但是这些内容可能借由超级留言等功能,直接由粉丝向创作者贡献营收,绕过广告主投放广告的盈利方式,降低黄标政策的影响。对此,YouTube 大中华区策略合作伙伴资深总监 陈容歆回应确实有在规划相关功能,敬请使用者与创作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