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表决、表决、再表决 立法院的民主剩什么?
文/徐政璿
民进党立法院党团15日在院会中,透过多数优势表决让《农田水利会组织通则》修正草案、《所得税法》修正草案迳付二读,将不必在委员会审查,等于扼杀讨论空间,重伤民主。蔡政府上任后,许多法案皆在绿营多数优势表决下通过,让号称最民主的国会,沦为制式化表决的场域。
可以理解,不论哪个政党执政,都会尽力维护其意识形态,与追求各自政治目的,但这些都必须在民主的架构下运作。蔡政府上任以来,许多重大议案像是《前瞻基础建设特别条例》、《劳动基准法》和《促进转型正义条例》皆以表决为主,15日更直接将《农田水利会组织通则》修正草案、《所得税法》修正草案迳付二读,瘫痪在野党杯葛,此举等同宣告立法院不再有讨论议案的功能。
在欧洲国家中,民主追求的精神是「代表性」,不论人民的立场为何,属于哪一种团体,都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这种政府的运行模式采行所谓「协商式民主」,互相讨论、协商和妥协成为常态。不过,我国深受美国影响,一般人认为民主就是多数决,追求效率,只要具有争议性的法案「卡关」,最后靠表决就是最合理的做法。
事实上,为弥补多数决的困境,其他民主国家早已提倡「委员会中心主义」,追求的不再是表决,而是创造出公平理性的讨论空间,落实真正民主,并且透过辩论,还能强化立委专业性。民进党在国会中频繁利用多数优势表决,辗压在野党杯葛空间,使立法院形式上存在着,实质功能仅剩制式表决。
此外,在王金平时代过后,国民党团缺乏称职领头羊,担任党团书记长的立委都只追求曝光度,从不曾真正替国民党着想,洗完经历就闪人,加上党内青壮派立委也因选举因素退居二线;在这个状况下,党团毫无作战意识,整个团队分崩离析,未来真有可能被时代力量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