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家兴/「背多分」造就不出台湾的吴宝春

▲「多元入学」释放了填鸭教育的年轻生命。(图/东吴大学提供)

文/叶家兴(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2013年上映的一部生活喜剧片「Admission」(招生),主角是长春藤名校普林斯顿大学的招生部门主Portia。某天她接到来自一所实验高中的电话,该校负责人John希望她能前来拜访,原来那里有个学生Jeremiah天资聪颖但过去成绩记录不好,不过却很希望能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电影的主线之一就是:一名天赋异禀但不符传统好学生条件的青年,是否能够进入普林斯顿大学?

如果电影的时空背景改为2002年之前的台湾,那么故事就会退化为日本电影「Flying Colors」(垫底辣妹)一样的情节-你很厉害?想进名校?那就进补习班认真读书,让考试决定命运啊!你奋发向上,从谷底翻身,那就是绝佳的励志故事啊!(但电影没交代的是,多少埋没在补习班的年轻生命,还是没考上名校。)

所幸,2002年开始台湾针对大学入学制度改革,「多元入学」方案实施至今,已有十年以上的历史。多元入学,释放了囚禁在升学主义下填鸭教育的年轻生命,想进名校的途径不再只有「背多分」一途了。

然而,反对多元入学者往往抬出「公平」的大旗。他们心中的公平就是每个人透过同样的考试分出高下,哪管公开考试背后是否隐藏着各种看不见的不公平。例如,有钱的小孩可以狂补习、找家教提升入学考试的成绩等等。

他们还认为透过「繁星入学、个人申请」等甄选面试制度充满不公平,因为面试的报名、准备、交通等费用都所费不赀,高社经地位家庭有钱准备漂亮的申请资料,报名多所学校,同时也增加人为关说空间。

►►►接收最新评论观点,欢迎加入88论坛粉丝专页

▲靠考试成绩,不再是进入大学的唯一窄门。(图/达志示意图

我们每个人都住在自己生命经验囚笼里。可能有人在面试场合,看到有人身上一身名牌,手上精美资料,就直觉以为这种制度有利他们。其实,面试的用意就是挖掘潜能,弱势的孩子也许没钱打扮自己,没钱精心准备材料,但很多面试老师心中都有一把「积极平权」(affirmative action)的尺,对于资源优势的学生,会问以更适合其背景与训练的题目,来考验其真实本领。孔子因材施教,面试老师更是「因材提问」。

穷孩子没钱补习,能力无法反映在大考成绩之中。但如果他对某一领域有热情,有成绩反映不出来的特殊技能,面试老师自然能感受到这些潜质。面试也许无法百分百客观,但对于找出大考遗珠之憾,还是发挥了相当作用。毕竟,老师们的信念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付出宝贵时间为大学甄选人才,为的是争取优秀学生。有愈多优秀学生入读,大学的声誉及良好校风也就愈容易延续。

如果真的超脱于你我个人经验之外,让客观数据说话。实施十多年来的多元入学制度,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最近,在《多「钱」入学?从政大学生组成看多元入学》研究中,政大财政研究所连贤明等教授利用1994-2012年政大学生入学资料,发现多元入学管道的扩张,对中低社经地位家庭学生的入学具有正面影响。多元入学是否造成政大学生愈来愈倾向高社经地位家庭或明星高中?并没有!

2016年1月号的《远见》杂志引述了这项研究,并采访新竹清华大学以及高雄中山大学,也发现「多元入学≠多钱入学」的证据。换言之,所谓公平性问题的忧虑并不存在。更重要的是,几个学校的经验发现,透过甄试制度入学的学生,成绩表现最佳,退学比率最低,不分文理科皆是如此。

也许反对多元入学者仍有样本取样、选择偏误等统计方法上的疑虑。不过,这也正说明相关追踪研究仍有深化持续的必要。

毕竟,在全球化的年代,老师和学生的国际能动性都提高了。墨守统一考试招生的传统模式,有可能只是自掘坟墓。大学要维持活力与竞争力,多元入学、甄试招生制度不但不应简化或废除,反而还要更加强研究,提高甄选人才的技术,让适才适所、选才施教的理想实现!

至于资赋优异、充满怪点子的Jeremiah是否不靠「背多分」能够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大家不妨看看这部轻松有趣的「招生」。(台湾翻译片名有点暧昧:为「爱情招生处」)

★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达志影像供《ET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

●作者叶家兴,在香港吐露港湾生活与任教的台湾客家人,出生在《冬冬的假期》电影里的小镇苗栗铜锣台大电机系学士、经济所硕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精算、风险管理与保险博士。1996年离台前金门太武山麓服役两年。译有《经济学与社会的对话》、《世代风暴》、《助人为获利之本》、《当经济指标统治我们》等。着有《理财与保险--迷思与反思》、《陆生元年》、《未来事件交易簿》。以上为个人言论,不代表本公司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