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家兴/台湾的下一站,散工经济?

文/叶家

上月美国就业报告好的超乎预期,新增职位高达27.1万,远超出预估的15-24万。失业率也再度改善,缔造金融海啸后的最佳成绩:5%。数字一出,美元强势走强,美债走贬,市场预期美国联准会下月升息几成定局。相较于台湾劳动部公布,至本月中为止,全台湾放无薪假的人数创下三年多新高,达到5292人。两地劳动市场真的冷热差距如此之大吗?然而细看美国就业报告里的年龄分组,却可以读出十分令人惊悚的讯息。原来,以新入职者的年龄分布来看,55岁或以上人士新增职位多达37.8万,但就业黄金期的25-54岁人士,其职位却减少3.5万人。更可敲响警钟的数字是:对25-54岁男性而言,甚至出现了11.9万的职位流失。其实,这还不仅是单一月份的数据。自金融海啸后美国实施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以来,55岁或以上组别累计增加超过了750万个职位。反观55岁以下组别却流失了合计460万个职位。这意味着美国啃老族现象愈来愈严重?或者因为劳动市场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此结构变化就是希拉蕊所说的「散工经济」(gig economy)吗?美国前第一夫人、前国务卿希拉蕊四月份正式宣布角逐总统大位,当时她提到:「许多美国人都在设法赚取外快:出租家里的房间、替人设计网站、贩售自己设计的商品、开自己的车去当司机。这种随叫随到,或所谓的『散工经济』带来许多创新,但也引起对于职场保障、未来工作型态的质疑。」美国著名媒体人蒂娜・布朗(Tina Brown)最早于2009年创造gig economy这个名词,其实原本含意是描述与20世纪初巡回表演的黑人爵士乐手类似的现象,他们参加一个又一个的演出(gig)赚取报酬,虽然未必稳定,却能从事自己醉心的工作。而当代互联网的创新,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平台,如Uber、Airbnb、Etsy、Elance-oDesk、Call 师傅、Jobdoh(职到)等,正在缩小资讯差距,去中介化地撮合各项产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双方。不愿成为大机器里的小齿轮年轻人,在贡献社会换取报酬的选择上有更多的自主权。从这个角度看,或许把gig economy翻译为「演出经济」,比「散工经济」更中性与贴切?没错,在规模愈加庞大且不断扩张的「散工经济」中,人们不必再被朝九晚五的规律作息给绑住。但就像光鲜亮丽艺人背后,也有不知下一场演出何时何处寻辛酸。弹性与自主的生活,自己当自己的老板固然令人羡慕,但加薪劳保退休金与其他职场保障呢?「散工经济」会不会是企业大量使用派遣工、逃避雇主责任的美丽辞藻呢?

美国、英国等地的研究都显示,广义的「散工经济」就业者数目,高达总劳动人口的3-4成,且晚近新增职位多属此类非传统工种。这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还是零利率政策导致资源错配的始料不及后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面对进行中的劳动市场巨变政府是否应检讨经济、教育及职场政策?大学教育是否必须因应调整?而直接面对这种风暴的职场新鲜人,又是否已认清前景,早做准备?除了中国大陆等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之外,薪资停滞几乎是全球现象。但发达国家劫贫济富的货币政策却又让股市、房市炒风炙热,价格节节高升到投机的地步,让年轻人难以负担成家立业之梦。这薪资停滞与房价高涨的两面夹击,使年轻世代「啃老」化与「尼特」(NEET)化问题严重。在物价腾飞而薪资冻涨的当下,既得利益者及其子孙可以靠祖产继续吃香喝辣。但完全没有父祖庇荫的我们,则必须早日洞悉残酷的社会现实。自助人助,抱怨无益。要嘛「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早日到薪资快速增长之地打拚;要嘛尽速要求政府与高速增长的区域加速经济整合,让普罗大众得以善用科技平台,站在规模经济的风口乘风而飞!

●作者叶家兴,在香港吐露港湾生活与任教的台湾客家人,出生在《冬冬的假期》电影里的小镇苗栗铜锣台大电机系学士、经济所硕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精算、风险管理保险博士。1996年离台前金门太武山麓服役两年。译有《经济学与社会的对话》、《世代风暴》、《助人为获利之本》、《当经济指标统治我们》等。着有《理财与保险--迷思与反思》、《陆生元年》、《未来事件交易簿》。以上言论为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