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台湾忧郁症问题 华南扶轮社办音乐会盼大众给予同理与陪伴

由于青少年忧郁症大多不会告诉师长,最能协助他们的是同侪朋友。懂得倾听、陪伴、支持,甚至转介,将能够协助化解青少年忧郁与自杀问题,青少年感觉到有人「站在我这边」,他就不会害怕,就不会孤单。(示意图/Shutterstock)

台湾青少年面对忧郁问题,不一定会寻求帮助。为让大众对忧郁症患者给予多一些关怀台北市华南扶轮社今与台湾忧郁症防治协会联合主办举办第7届「关怀忧郁症讲座音乐会」,特别将主题订作青春不忧郁- 关怀Z世代的情绪风暴」。台湾忧郁症防治协会理事长张家铭提醒民众,严重的忧郁症不能够靠「感恩」、「知足」来改变,而是需要被理解与陪伴支持,甚至就医。陪伴忧郁症有「三不」不强迫、不逃避、不给压力,「三要」 要关心、要陪伴、要同理

卫福部长陈时中说,近年台湾青少年自杀显著增加,为重视青少年的忧郁与自杀问题,卫福部教育部积极讨论将全国自杀防治三大策略学校三级辅导机制密切结合,并加强心辅人员导师们的心理健康及自杀防治课程,及强化学校与医疗单位转介的机制。

台北市副市长黄珊珊致词中也强调,台北市自杀防治中心编订了一份「台北市校园自杀防治指引」,强调学校应该协助学生觉察自我价值,与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卫教。并且对于像是忧郁症、严重精神疾病、拒学症家庭冲突人际冲突等青少年自杀风险族群说明如何辨识、筛检与关怀,也让协助的老师知道如何评估自杀意念、避免自杀行为、确认自杀风险。

国际扶轮3523地区总监虔芷表示,其实我们周边可能有很多忧郁症的朋友,需要我们去关心他。人生没有完美,尽力就好。给自己的坚持一点肯定,但真有需要时就说出来,大家都会协助的。

张家铭表示,本次音乐会的主题放在关心青少年忧郁症,主要理由有3个。首先,青少年忧郁问题严重且增加,董氏基金会过去调查发现,高中职学生每7位有1人、大学生每5人有1人有明显忧郁情绪,但仅10分之1寻求帮助;此外,台湾15-24岁自杀死亡人数由2018年193人成长到257人(增加33.2%),自杀通报人数由2018年4905人上升到2020年7991人(增加62.9%);另Z 世代精神心理问题独特且复杂:Z世代指千禧年后出生的年轻族群,出生就在网路手机社群之中。不缺物质,但在变化剧烈的年代中找不到方向

张家铭表示,校园青少年忧郁增加、成因复杂,社群媒体、家庭人际都有影响。未来的世界成功可能与现在定义不一样,也不等于幸福。像是耶鲁大学爆红的「快乐学」与台大最近学生抢修的「活出快乐」、「解决问题理论实务」课程,其实许多学生自己也在找出口答案

当「崩世代」变成「厌世代」,要注意台湾的「双失」(失学失业)年轻人也在增加,他们更可能是忧郁与自杀的高风险群。一旦达到严重的忧郁症,已经不是能够靠「感恩」、「知足」就能改变,而是需要被理解与陪伴支持,甚至就医。陪伴忧郁症有「三不」不强迫、不逃避、不给压力,「三要」要关心、要陪伴、要同理。

「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你将如何度过此生?」张家铭特别引用木楼合唱的这一段歌词,人生短暂,许多青少年在不知道人生的意义为何前就提早结束了生命,需要大家一起来协助守护。由于青少年忧郁症大多不会告诉师长,最能协助他们的是同侪朋友。懂得倾听、陪伴、支持,甚至转介,将能够协助化解青少年忧郁与自杀问题,青少年感觉到有人「站在我这边」,他就不会害怕,就不会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