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火线/宫崎骏改名,李安变港仔 谈大陆的荒谬翻译
▲担任第55届金马奖金马执委会主席时的李安。(图/摄影中心摄)
我在上一篇文章《从甲壳虫到特朗普,谈大陆的不靠谱翻译》里说过,大陆人士在学术/文学方面的翻译有让人刮目相看的成就。但到了一般出版品、次文化或媒体领域时,却往往不是那么一回事,充斥着一堆半吊子或根本不合格的译者。为了证明我不是乱骂人,我在这里再举一个例子。
坊间有一本叫《世界电影编年史》的砖头书,由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大陆,听到「人民」二字,是要起立致敬的!以中国人民之名成立的大学,他们的出版品,应该是很严谨、很有水准吧? 打开一看,结果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一本年鉴式的外国电影工具书,最重要的讯息莫过于人名和片名的翻译正确。但这套书(上下两册) 非但充斥着非常拗口的欧化语法,里面出现的错误,更是多到让人不忍卒睹。我大约估计,里面至少有30%的人名/片名翻译是错误的(我强调:是错误,并非音译上用字不同而已)。
这套书是为了纪念「电影诞生一百年」编纂的,原文是法文,2002年出版,大陆翻译本在2010年推出,年代也不算太古早。也许有人认为懂法文又懂电影的译者比较不好找,是造成这本书错误连篇的原因之一。但这根本不是理由。因为你可以上网。就算译者不愿或无法翻墙Google,里面许多资料用百度也查得到。而且大陆今天懂外国电影的人多的是,译者或出版社方面只要找一个懂电影史的人在最后关头把关审稿,里面95%以上的错误都可以避免。
然而出版社却显然没有这样做,任由译者蒙着头「盲译」,非但跟台、港译名迥异,跟大陆普遍使用的译名也不一样,结果就是你在这里看到的「笑话一箩筐」。里面的错误有多离谱呢? 我在这里摘录了一部分,供大家参考(本书的原文虽然是法文,但英、美人士的名字仍然是英文)。
首先,一些大家熟知的名人,在书里都变得不一样。例如泰山变成「塔尔赞」。默片时代男神范伦铁诺变成「瓦伦迪诺」。以小说 《百年孤寂》知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奎兹(Gabriel García Márquez),书中译成马克斯。
较近年的明星,例如以《霹雳神探》获奥斯卡影帝的金哈克曼(Gene Hackman),书中译成「珍妮哈克曼」(以为他是女的),「女神级」明星蜜雪儿菲佛(Michelle Pfeiffer),书中译成「米歇尔普法伊费」(以为他是男的)。几乎无人不知的A片经典《深喉咙》(Deep Throat),书里译成《深渊》。描述「水门案」的名作《大阴谋》(All the President's Men),该书译成《总统保镳》。事实上英文原意是指「总统的人马」,原着和电影的内容都跟保镳无关。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在书中名字变成了「宫崎逸生」(宫崎骏这名字在日文里是以汉字呈现的)。你知道《我的邻居土土吕》是什么吗?原来是宫崎骏的代表作《龙猫》!以《蒲公英》等作品知名的导演伊丹十三(这名字在日文里同样是以汉字呈现),书中译成伊丹寿藏。
小林正树批判日本武士道的杰作《切腹》(Hara-kiri),在书里被译成作《原木》!只因为英文片名里的Hara,在日语里有「原」的意思;而kiri 在日语里意指「泡桐树」,结果就被译者硬拼凑成《原木》!
事实上,Hara-kiri在英文里就是「切腹」的意思,显示译者连查字典也很懒。书中的英文资料也不精准,例如王家卫的代表作《花样年华》,英文片名是In the Mood for Love,但在书中却变成了In the Wood for Love。
以上还不是最离谱的。该书在1996年2月2的条目下写着:李安的《理智与情感》(理性与感性),这是由一位香港导演对简․奥斯汀(珍․奥斯婷)的一本古典小说所作的好莱坞式的改编。
李安什么时候变香港人了?这当然有可能是原来的编撰者搞错了。然而大陆的译者和出版社为什么都没有发现出来、把它改正?可能原因之一:译者和出版社同样无知。可能原因之二:他们知道,但故意将错就错、不愿改。若是这样,就十分可恶了。这个译本是有统战意识的。例如蔡明亮,书中称他是「中国台湾」导演。至于胡金铨,书中直接称他是「中国导演」!
当然,大陆并非所有大学出版社译的书都这样糟糕。例如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翻译佐藤忠男的《日本电影史》三卷,日本及外国的人名/片名都十分精准。或许有人认为那是因为日文中有不少汉字。但别忘了,日文出版品中以平假名和片假名书写的内容更多。
至于台湾出版社翻译的外国电影书,把人名/片名译错的,就我所知并不是没有,但占比极少。一些比较专业的出版社,甚至接近「零错误」。
建议大陆的出版业者,译书时态度可以更专业一点。政府也应该允许他们翻墙Google。否则造成贻笑国际,伤害国家形象,绝非国家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