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美中「战争潜力」 超级比一比(谭传毅)
把能够形成战争潜力的力量统合在一起,也就是中国军民工业融合在一起的工业能力,称之为「战争潜力」。图为解放军歼-16战机。(新华社)
2月13日《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已不止是世界工厂,中国同时也是世界造船厂,而美国却不具备这种能力。」这简直就是新版的「中国威胁论」。
事实上,中国强大的不只是造船业而已,几乎所有制造领域都有中国人的身影。鉴于中国超大的经济体量,很容易就可以把小玩成大、从大玩成强,靠的就是超大的经济体量以及超强的资源转化(Conversion)能力,也就是军民融合,结果就会很可怕。
军民融合是必然的
政府掌握了国内所有可运用之人力、物力与财务资源,直接或间接用于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与经费,称之为国防资源。
然而,国防资源与民用资源在许多领域中却是重叠的,例如退伍军人退休金应由内政部或国防部发放?参与军事科技研发的工程师、大学教师、实验室算是军人或老百姓?同时生产军用及民用飞机的制造商属于国防或民间产业?如何界定可能同时具军事与民间用途之太空研究支出?更别说可同时用于军用与民用的晶片制造!抖音成为美国国家安全威胁,恐怕也是国家安全之扩大解释。
事实上,战争所影响的领域愈来愈广,不只是军事作战而已,同时也涵盖了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层面;现在所谓的国防建设指的是一种整合性的概念与行动,同时包括了战争与和平时期。
无论是战争或和平,国防建设都必须考虑到一项根本因素:如何达到整体性国家目标,包括军事武力、经济实力、外交力量、甚至于是文化力与社会力的养成与运用?因此,我们把这些力量的养成与使用定义为战争准备或战争潜力;只不过,中国的经济体量太大,使得每个领域的战争潜力都大得惊人,例如航空、太空、造船、核能、智能装备、新材料、资讯、网际网路等等,造船能力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因此,我们把能够形成战争潜力的力量统合在一起,也就是中国军民工业融合在一起的工业能力,称之为「战争潜力」。
所谓的「军民融合」是把国防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美国的军工复合体系就是「军民融合」的典范,每年军民融合为美国国防部节约300亿美元经费,可见军民融合的重要。
暂不提军民融合,光是看狭义的中国国防支出也会吓死人。2024年,中国国防支出预算为16655.4亿元人民币(2313.25亿美元),美国2024财年国防预算经费是8,8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约6.3兆)。
乍看之下,美国国防预算大约是中国的4倍,但若从「人均军费」观点来看,美国约3.5亿人口,人均军费超过18000元,而中国人口约14亿,人均军费约1100元,美国是中国人均军费的10倍以上。
如果中国人均GDP和人均薪资和美国一样,那么,中国「合理的」国防预算应该是35440美元。这个数字还不够吓人吗?这多出来的部分就是中国战争潜力的一部分。此外,战争潜力还有更重要的组成,那就是中国巨大的工业能力(当然包括造船)。
巨大的工业转化能力
中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国。估计2023中国工业产值为12.6兆美元,居世界首位;全中国用电量92241亿千瓦时,其中工业发电量为89091亿千瓦时,总发电量占全球超过60%;造船完工量4534万载重吨,占全球41%;汽车产量2800万辆,占全球25%;机床产量95.9万台,占全球38%。
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与工业能力有直接的关系。从俄乌冲突可以看出来,俄罗斯工业能力远超过乌克兰,这将决定这场冲突的结局,尽管美西方国家尽全力支援乌克兰。如果中国处于战争状态,将会爆发出多么深厚的战争潜力?
以工业领域最基础的钢铁产能为例,中国产能超过10亿吨,俄罗斯和美国各只有8000到9000万吨。强大的工业能力,让中国军事与民用部门拥有了充足的产能。
别说战时状态,即使和平时期中国所具备的军工产能,就已经足够震撼。例如2024年歼16和歼10C战斗机将继续维持40到60架的产量,歼20的产量将会突破100架,成为世界上第二款年产100架的五代战斗机。年生产200架战斗机,连美国也做不到。
还有中国强大的转产能力令人刮目相看,例如汽车业转产制造飞机是完全可能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产业可以相互转产,主要是因为汽车与飞机制造都是采取同样的生产方式:「脉动式生产」。
所谓脉动式生产是指在汽车与飞机生产过程中设立各个装配站,把每个工序均衡分配给相对应的工作站,让汽车或飞机在既有的制造流程中流动,作业员则在工作站中完成生产与装配工作即可,只要该工作站能够为主要产线及时供应零部件(Just in Time, JIT)。
例如汽车主要生产线从底盘开始,在底盘制造之前的主要工序是冲压成形与下料。假设下料工作站每日可生产1000片铝板,而冲压成形工作站只能生产500个底盘,那么下料站只须生产500片铝板即可,否则,多余的500片铝板只会堆积在冲压站,形成生产浪费。
再假设每日终端可以生产250部汽车,那么,冲压站只要生产250个底盘即可,同理,下料站只须生产250片铝板。但若厂方再增加一条生产线,此时冲压站就须生产500个底盘、下料站也生产500片铝板,剩余人力可以转派到其它需要人力的工作站。其余工作站也是只要能够生产250辆汽车的零部件即可,无需过度生产形成浪费。
由于这些不同产业所采取的生产方式是相同的(脉动式生产),即使不同产业转而生产其它产品(例如汽车厂制造飞机或坦克)是完全可行的,只要零部件能够及时供应上,这就是中国强大转化能力的展现。
至于造船业,那就与造船厂船坞多少有关,中国最不缺的就是造船厂的数量,这也是军舰能够「下饺子」的原因。
强大的战争潜力
第一,造舰能力。近10年来,中国海军下水了超过80万吨主战舰艇;中国造船工业每年建造超过4000万吨排水量的船只,而军舰在整个中国造船工业当中,甚至连百分之一的占比都没有。
中国不必像美国一样,必须透过军舰订单来维持国内造船业,就是因为军舰建造的占比整体造船业份额不高。再如中国在大连、江南两大造船厂同时开工建造核动力航母,该两厂所有军舰建造仅仅使用20%到30%产能,而类似的造船厂从大连、葫芦岛、青岛、上海、广州、武汉等地都有。
在战时,如果中国以目前45%的造船能力转产军舰,按每4吨商船转产1吨军舰估算,年造舰吨位可达258万吨;如以60%的造船能力转产军舰,年造舰吨位可达345万吨。这就是强大造船能力,为中国军工产业带来极大助力。
第二,核能力。中国在西北大三线建立了数目可观的核武器研制开发基地,包括新疆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基地、青海海晏的核武器设计基地、酒泉的核武器加工生产基地、兰州的核武器材料试验反应堆、贺兰山的离心分离机-核材料浓缩工厂、以及广原、玉门和包头的增值反应堆等核武器综合开发研制单位,其中青海湖基地就是从海水中提炼新型核武器用的新材料-氘、氚的主要基地。
第三,火箭、飞弹与航太能力。中国已发射630颗卫星,长征系列火箭已有23大类。新型120吨级火箭发动机已试车成功,大推力长征5载重仅仅落后美国。太空船和太空站及探月计划正在稳步推进。此外,中国拥有完整的远中近程东风系列弹道飞弹和长剑巡航飞弹及反卫星和反导飞弹、雷射武器,战术飞弹从地空到空空、空对地、反潜、反舰、反雷达、反坦克等飞弹均能自产。
第四,航空工业。中国已列装和试飞的第三代机:歼10/ABC、歼11/A/B/BS、JH7/A(歼轰机)、歼15舰载机、歼16战轰机、歼20、歼35、K8教练机、K9高教机、高新2号电侦机、高新3号战场指挥机、高新4号情报收集机、高新5号海巡机、高新6号反潜机、高新8号电战机、空警2000、空警200/500预警机、运9中型运输机、运20大型机、轰油6加油机等等,还包括各型直升机与无人机。
战时如果规模扩大,中国可动员大部分汽车工业,大量转产飞机制造。如果30%(约550万辆)汽车制造能力转产于飞机制造,按每300辆汽车转产1架飞机估算、再加上西北大山内部隐藏的飞机制造厂,年产飞机可达到1万架没有问题。
第五,坦克、火炮和弹药工业。中国能自产99式坦克以及各类火箭炮,例如中国具有高膛压火炮技术,与德国技术相当。中国汽车工业也能提供雄厚的转产潜力,预计汽车工业的10%可转产坦克;按照60辆汽车可转产1辆坦克计算,年坦克产量可达1.5万辆。
火炮工业亦是如此。若有必要,民营企业也可以转产火炮,而且产量不会小。此外,中国生产火药的基本原料硝酸年产量达280万吨为世界第一;以1吨硝酸约可生产1吨火药(约6吨炮弹)来看,每年中国的硝酸供应量可生产1680万吨弹药。
结论
由于中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与转化能力,使得中国得以在战争时期迅速转产所需物资和武器装备,这也是至今美国不敢、也不愿意和中国展开任何形式战争的原因之一。
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中国强大的转产能力,谁能想像汽车制造厂居然可以生产飞机、坦克或火炮呢?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法国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