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协议 台学者:不可定位为「统一前的安排」

中央社

两岸和平论坛12日上午在讨论「两岸和平协议」的定位时,两岸与会者各持己见,言词交锋迸出火花台湾与会者纷纷认为,大陆方面不可将两岸和平协议定位为「统一前的安排」。

第1届两岸和平论坛今天上午针对「两岸和平架构议题进行讨论,全体与会者均参加。担任引言人之一的大陆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副所长卫东,在会中发表「两岸和平协议的基本内涵与落实路径论文,引起台湾与会者的质疑。

根据与会者转述,朱卫东主张,两岸和平协议的性质,是「两岸尚未统一前」签订的敌对状态结束协议,是以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完整为前提的「中国国内协议」,属于国家统一前过渡时期两岸关系的安排。虽非统一协议,但「不排除统一的政治指向」。

朱卫东提到,两岸签订和平协议须各有承诺。大陆须承诺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岸所有分歧;台湾则须承诺不推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及台湾独立。总之,「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在和平协议中至关重要。

▼马总统曾经表示,两岸和平协议,不会为了签而签,一定是时机成熟了,且有公民投票支持才会去谈。(图/东森新闻)

担任评论人之一的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郑端耀,对朱卫东的主张首先发难。他说,朱卫东的说法没有正视政治现实,「好像中华民国不存在」。如果中华民国不存在,「那何必签署和平协议」?中华民国是台湾的政治最大公约数,「拿掉中华民国,台湾就会崩解」。

郑端耀说,和平协议是「协议」,不能像「绑约」,更不是「框架」,不是像双方订婚。两岸这时应该「捐弃前嫌,重新出发,培养感情,携手前行」。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长刘国深随后接着说,「一个中国」不要轻易等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华民国,「这是一般民众用词思维」,「身为学者讲话要注意场合,否则气氛会搞僵。」

成功大学教授周志杰则表示,中华民国的确是台湾的政治最大公约数,台湾许多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了解,往往依附在中华民国上。如果大陆过于坚持,反而可能让形势落入相反的危险。

政大教授朱新民指出,朱卫东对两岸和平协议的主张存在「目标性」与「指向性」,会让协议成为「统一协议」,反而会造成未来两岸签订和平协议的困难。因此,这项协议应该是两岸「合作、深化、巩固」的协议。

海基会董事长洪奇昌表示,两岸都须面对客观事实,如果大陆在坐下来商谈前就设定一中架构,双方「就很难谈得下去」,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及「思想解放」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