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战两难两头落空

1937年4月2日,毛泽东等在延安机场迎接同国民党谈判后归来的周恩来一行。(新华社)

次日蒋约司徒雷登来谈,实告非收复张家口不可;俟收复后即自动宣言停战,请其转告马氏。马不允,蒋置之不理。马旋又提出四条件,使蒋为难。蒋认为马「几失常态」。两人闹别扭,3日不见面马躁烈不安,司徒劝蒋约马来见。直至第三晚(10月4日)约其来谈,实告收复张家口,为国防计,职责所在,不能以其个人友谊而违反国家利益也。马意始解,但仍不能放弃其停战要求也,蒋允休战十天。

晋绥冀热察边区方面陈诚说:我军是解大同之围,傅作义派军占领卓资山,一部指向察边。共军阻傅军,进攻集宁,被击毙二万多人。其失败为各役所少见。共军遂分三路溃窜,萧克窜至山地,贺龙窜至张家口,聂荣臻向北窜去。

双方各自总结战果

国军为解大同之围,将战事扩大到察绥,迨扩至张家口时,马歇尔于10月1日晚间向蒋建议,谓「中央与共方态度与条件皆无法接近,目前紧急处置惟有速定停战之根据(本)办法,彼此不另作要求,以求速决。」意即无条件停战并声明;否则彼电杜鲁门总统从速调其回美,宣告退出调解地位。次日蒋约司徒雷登来谈,实告非收复张家口不可;俟收复后即自动宣言停战,请其转告马氏。马不允,蒋置之不理。马旋又提出四条件,使蒋为难。蒋认为马「几失常态」。两人闹别扭,3日不见面。马躁烈不安,司徒劝蒋约马来见。直至第三晚(10月4日)约其来谈,实告收复张家口,为国防计,职责所在,不能以其个人友谊而违反国家利益也。马意始解,但仍不能放弃其停战要求也,蒋允休战十天。

马即飞上海与周恩来商谈,不料为周所拒,且其态度骄横无礼,明告其调处不公马乃答之曰:共方既说我不公,则我应退出调人地位,即如此与周分别也。蒋对马氏受辱,颇有「幸灾乐祸」与「报复」之心理,说「此次马特使飞沪访周,竟碰壁至此,此其认为从来所未曾遭遇之侮辱,从此或可觉悟共匪之不能相与乎。」又云:「向之马所加于余(蒋)者,未几而乃周(恩来)竟加之于马,其之难堪或有甚于余者乎。」

中共之拒绝休战,原因之一,是他们有把握对付傅作义的军队。但傅部很快占领张北,共军将领初不置信,照常看戏,傅军于10月11日进入张家口时,共军一枪也没有放。

从7月13日苏北大打开始,到10月11日国军进占张家口为止,为时三个月,双方各自总结的战果,国方是以攻城略地的多寡为标准,共方是以歼灭敌人的多寡为标准。国方的「战果」为开战前,共军占领的县城计三百八十六座,作战后,收复一百一十九座,占三分之一弱。

共方的「战果」标准,毛泽东说:「我们方面一城一地之得失无关大局,主要任务是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依此标准,毛泽东总结三个月(7、8、9)的战果是:「向解放区进攻的全部正规蒋军,除伪军、保安队、交通警察部队等不计外,共计一百九十几个旅,……而此一百九十几个旅中,过去三个月内,已被我军歼灭二十五个旅。」

共方吃定国民党

国军收复张家口,是蒋介石回头「再安关内」到达顶峰,也是国共和谈再一次的尝试。蒋在国军收复张家口的次日(10月12日),接见马歇尔及司徒雷登,重申张垣收复后停战之诺言,说明彼前所代拟停战之宣言,现已至可以发表之时机矣。马答:「当视共党态度与周恩来之是否来京商谈,再行决定。」其意现时不宜急于停战。蒋记曰:「先获我心也」。是日,蒋宣布11月12日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要求中共提出代表名单。并重申以和平解决政治问题外,并提议由司徒雷登主持之五人小组(政治)与马歇尔主持之三人小组(军事),同时开会,商讨具体实施办法。在这两个小组未讨论之前,先由第三方面人士出而协调,此亦为周恩来所策动

10月21日,周在上海「为了争取说服第三方面某些人士及揭露国民党假谈真打的阴谋,和李维汉同第三方面人士黄炎培张君励沈钧儒罗隆基章伯钧李璜左舜生曾琦、郭沫若、余家菊等回南京,准备继续谈判,当天同蒋介石见面,蒋说一切交孙科办。」这天,周致电中共中央说:「目前谈判中心工作在向第三方面解释一切系蒋美骗局」,「必须证明此点,方能收极大教育意义。」这是因为各方面渴望和平与反战的心理,至为普遍,即中共内部亦有打与不打的问题,因此,要将破坏和平与战争的责任,归诸蒋氏,以齐一民心士气,此即彼等所谓之「极大教育意义」也。

这第三方面人士在周恩来的策动下,最初还很认真起劲,他们觉得既受周之「尊重」,也就满怀希望,便在27日提出折衷方案,主张「现地停战」,关外之长春铁路由政府立即接收,中共东北军队分驻于嫩江、合江、黑龙江三省。但因中共反对,随又撤回。经过奔走往复,始觉情况不对,就消极起来了。李璜说:第三方面觉得奔走往复已无力可尽,最好由政府与中共的代表直接面谈。政府代表王世杰问:「昨天(29日)见面时,诸君提出问题,希望获致解决,何以今天忽转而消极?」李璜答称:「此乃有如连环,不能打开,即政府要先提国大名单,而中共要先改组国府及行政院。政府所要求者,中共做不到;中共所要求者,政府不许可。」

情势演变至此,政府实陷于和战两难之局。战对政府绝对不利,在被动形势下,以战逼和。和对中共相对不利,在主动形势下,以和备战。在时间点上,迁延愈久,愈对政府不利,相反则对中共有利。共方算是吃定了国民党,必欲迫使国民党走上战争之路。(选摘自《蒋介石与国共和战(1945─1949)》)(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