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失敗才能用健保給付新藥? 看得到吃不到變做半套
癌症希望基金会副执行长严必文(左1)呼吁,期望在健保会委员总额协商讨论中,能够合理保障新药新医疗科技预算,确保病人受到即时适切治疗。台湾病友联盟理事长吴鸿来(左2)、癌症希望基金会董事、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前副院长暨胸腔外科医师陈志毅(右2)、病友家属家属陈小姐(右1)。记者廖静清/摄影
57岁的陈太太,久咳不愈以为是感冒,经转诊安排检查,发现是罕见基因突变的肺腺癌第四期,进一步做基因检测后,医师依特定基因变异建议使用二种标靶药物,但费用一个月需14万左右,且一年存活率不到四成。几经天人交战,决定用药治疗,至今4年、花费逾7百万,虽然新药已纳健保,但规定太严格,等于「看得到吃不到」。
陈太太的家属表示,肺癌新药虽然纳入健保,但要符合「化疗失败」的给付资格,患者目前用药状况非常好,且肿瘤缩小到2年前开刀切除,后续用药是为了怕复发,为什么要进行化疗破坏身体?「化疗失败」的定义是什么?每个月光是药费就10几万,不知道还能烧多久。
癌症希望基金会进行健保大调查,自8月15日起进行三周线上问卷,共回收1225份资料,分析显示,民众深感重大伤病健保保障不足,担心罹病会由平民变贫民,愿意自己多掏腰包以求健保更大保障。无论是一般民众或癌友及家属,愿意调涨保费的比例将近7成,甚至癌友及家属达7成2。
健保署致力癌症新药纳入健保给付,112年迄今,纳入健保的品项数相较是110至111的二倍之多。但是这些被纳入给付的新药隐藏了限缩给付的现实,也不符合国际治疗指引的限缩条件,包括限缩时间或疗程、限制使用对象、不得并用或替换这三种情形。
癌症希望基金会董事、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前副院长暨胸腔外科医师陈志毅以肺癌为例,有些标靶及免疫治疗药物,就限缩用于晚期肺癌,或标靶与免疫治疗不得替换的限制。国外治疗癌症,是以海陆空联合同步作战,若医师无法用最适当的「战略」帮病人打仗,将会大大影响治疗效果及存活率。
癌症希望基金会统计2019至2024年4月期间,纳入健保给付的癌症新成分新药项目共48项,却有超过66%条件限缩,未符合国际临床指引。其中,血液癌症共16项,全部都被设限;位居十大癌症首位的肺癌8项新药中有50%被限缩、乳癌8项新药亦有62.5%被限缩,
陈志毅认为,这或许是导致台湾癌症存活率落后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目前大部分新药为精准治疗使用的标靶及免疫治疗药物,皆限用于晚期,影响存活率。
台中荣民总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滕杰林表示,血液癌症新药被限缩情况严峻,虽能理解健保预算有限,无奈之下必须妥协,但临床上也看到许多病人只能自费咬牙苦撑或放弃治疗,希望健保能改善给付条件,让治疗更接轨国际。
滕杰林分享血癌患者个案,药物明明有效,但是因为出不起钱,病人自行递减药量,变成慢性死亡。他认为,好的药物要放在第一线,「没有效的治疗最贵」,应该把资源放在新诊疗的病人身上,或是比较早期的患者,提升存活率也改善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