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豆干是染出来的! 毒物医劝「煮前多1动作」才安全
文/NOW健康 陈晓彤台北报导
红烧豆干、卤味拼盘、客家小炒等,均可看到豆干,毒物科医师点出豆干具有外皮染色、防腐剂残留等2大风险,建议民众尽量在家中料理豆制品,烹煮前至少泡水30、40分钟,用滚水烹煮至少10分钟,以确保食用安全。
使用毒染料染豆干 医示:长期食用有致癌危机
主原料为黄豆的豆干,原色应是偏白色,但是市售豆干却多呈现黄色、棕褐色。食药署表示,为了让豆干色泽好看,业者可依据卫生福利部公告的「食品添加物使用范围及限量暨规格标准」规定,选择制造豆干时允许使用符合规范的着色剂,例如,焦糖色素、食用黄色4号或食用黄色5号。
为了降低成本,曾有不肖业者违法使用皂黄、二甲基黄或二乙基黄等工业染料为豆干进行染色,而这些染料属于第4类毒性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禁止添加于食品中。
「豆干外皮染色为食安一大隐忧。」林口长庚医院临床毒物科主任颜宗海表示,原本黄色豆干的「黄」是卤煮后自然产生,不肖业者为了节省时间和成本,选用工业用色素「皂黄」、致癌物「二甲基黄」。从外观来看,「皂黄」与合法的食用色素黄色四号、黄色五号,外观差异不大,让消费者难以辨别,然而长期食用会伤害肝细胞,增加罹患肝癌的风险。
吃豆干多配水 有助身体代谢有毒物
「二甲基黄」已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2B致癌物,这也是2014年引起全台哗然的「毒豆干事件」的主角,国内豆干制品被香港验出「二甲基黄」,食药署、各县市卫生局扩大稽查,竟验出多家业者违规添加此致癌物。颜宗海表示,「二甲基黄」被国际禁止使用作为食物染剂,台湾法规也是不得检出。动物实验发现,长期摄取会增加肝癌、肺炎等风险。
为此,各县市卫生局将非法着色剂视为稽查重点之一,食药署也订定多种检验方法来识别这些有害物质,包含「食品中二甲基黄及二乙基黄之鉴别方法(TFDAA0028.00)」、「食品中着色剂之检验方法-多重分析方法(TFDAA0065.01)」及「食品中着色剂之检验方法-多重分析方法(二)(TFDAA0070.03)」等。再者,豆干成分为蛋白质和水,但台湾潮湿高温,制作时必须添加具有杀菌、漂白功能的「过氧化氢」,或具有防腐功能的「苯甲酸盐」也是各级卫生单位常规检验。
过氧化氢属合法添加物,但依规定最终产品不能有残留。颜宗海表示,如果长期摄取「过氧化氢」,将引起头痛、呕吐和肠胃不适等症状。
颜宗海指出,多喝水可将水溶性的过氧化氢、苯甲酸盐和皂黄等水溶性毒物代谢排出体外,建议民众在食用豆干等加工食品后,多多补充水分。
食药署提醒,消费者选购豆干制品时,应注意包装完整性及是否有明确标示。购买散装食品,应检查外观及气味是否异常,同时注意贩卖场所的卫生环境及业者个人卫生,才能确保购买的食品安全无虞。
延伸阅读:
▸为求健保用药供应稳定! 卫福部预告修正药价调整办法▸睡眠障碍与失智症风险有关! 睡眠呼吸中止检测揪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