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狼/如果没有假新闻,驻日代表处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吗?
燕子台风重创日本关西,包括关西机场在内多处遭到破坏。根据NHK的报导,台湾驻大阪办事处处长苏启诚因为不堪外界严苛批评,选择了结束生命,无数国人觉得惋惜。事发后至今,许多人(包括批踢踢乡民)都努力的寻找「散播假新闻的凶手」,认为这次是「假新闻害死了处长」,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今天整件案子没有任何假新闻,驻大阪代表处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吗?
我先说结论,在我看来,假新闻固然糟糕,但是这一次驻日代表处所发生的悲剧,关键核心并不在「假新闻」,大家矛头放错地方了,这无助于避免下一次类似情况的发生:
一、这次的案子,「真新闻」成份其实比「假新闻」还要多。
真新闻包括:
1. 对岸确实有「派人」在关西空港现场协助引导。2. 对岸有试图要求派车进关西空港,虽然被日方拒绝了,但依旧透过别的方法弄出了中文专车。(车子是日本官方南海电车的巴士,并非中国大使馆直接派去)3. 对岸确实有在泉佐野派车载中国、港澳台人到大阪与新大阪。
假新闻包括:
1. 中国使馆直接派车进关空接人(后来证实他们被拒绝了,关空只有官方以及南海电车的巴士可进)
二、承上,这个「假新闻」根本不痛不痒。
一个是说「中国成功派车进去机场」,一个是说「中国想派车被拒绝、改成派人过去协助引导」。这样的假新闻,你说它是杀死处长的凶手?未免言过其实。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错误讯息,很可能是第一线的台湾人搞不清楚状况,以为车子是中国大使馆开过来的。场面混乱,会有这误解也很正常。今天一大堆人都在寻找「假新闻战犯」,是不是方向有点歪了?这个假新闻根本不痛不痒啊,不过是一个混乱现场的错误资讯罢了。
到底是谁,一直试图放大这个不痛不痒的「错误资讯」,来全盘否认新闻中「真实」的部分?
三、真正带给驻日代表处不必要压力的,是台湾人的「比较心理」,以及媒体的「见缝插针」。
接续上面所说的,这个「假新闻」本身根本不痛不痒。那么,是什么带给了驻日代表处如山一样大的压力?答案是:台湾人的「比较心理」,以及媒体的「见缝插针」:
仇中说法:中国派车进机场接人,强迫台湾人必须「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才载客!仇台说法:台湾的护照出了国根本没用,台胞证才真的有用,看看人家中国又派人、又派巴士,台湾政府在干嘛?
为什么这个明明「不痛不痒」的假新闻,最后却引发这么大的风波?台湾媒体习惯见缝插针,寻找任何可能满足自己政治目的的机会、挑动民族情绪,是关键原因。这次这个案子,问题核心还真不是假新闻!
另外就是人民的心态了:
一般国家在面对这样的灾难时,各种「论坛、讨论区」上的资讯,主要会将方向集中在「我们国家提供了怎样的帮助、你可以怎么办、打哪一支电话」,而不是去比较「看看别人国家做的多好!我们国家的政府是吃闲饭的吗?」正所谓人比人、气死人,人家中国大陆就是有人有钱又有车,拿台湾驻日代表处去比这个,不是自讨苦吃是什么。
更何况,当天被困在关西空港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有「特殊语言专车」、「到了固定地点还可以转车」的国家,除了中国大陆,还有谁?拿这个来比较,表面上好像是在检讨办事不力,实际意义根本是「借刀杀人」,利用别人的优势来攻击自己人的弱势,驻日代表处还有口难言(人力、财力都不足是事实,你怎么辩解?)
话又说回来,就算今天「没有假新闻」,驻日代表处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吗?恐怕只要台湾人继续抱持着这种「借刀杀人的比较心理」、媒体继续抱持着「见缝插针来满足政治目的」,无论今天是真新闻、假新闻,都能让驻外单位压力山大,沉重不已。
四、今天问题的关键,应该是厘清不足之处、解释民众的误解,以及订好SOP,下一次又遇见类似情形时就不会慌乱、一切有规则可循。
不断的寻找「假新闻战犯」真的是最要紧的吗?尤其是这种不痛不痒的假新闻?我认为,今天问题的关键应该摆在「如果下次国外又出现灾难,政府该如何安排人力、交通以及SOP,以及如何安抚人心」。为什么台湾那么多「滥用紧急救助专线」的情况发生,那么多「巨婴、奥客」提出各种不合理的要求?
恐怕关键就在于,我们碰到灾难时的「SOP」、「协助范围」、「对外沟通管道以及紧急人力调度」还不够完善,遇到国人不合理的要求时,没办法有个明确的资料或文件可以协助回答(或协助拒绝)。遇到严重天灾时,谁负责做什么、谁负责联系谁,要不要派人去现场、有没有窗口可以询问与掌握自己国人的情况(例如机场的发言人或公关团队)。这一切都可以事前做准备与演练,才不会在真正遇到灾难时显得被动无助。
事实上,这一次的案子,除了令人惋惜的苏处长外,台湾旅客是无人伤亡的。不趁这个机会来完善灾害发生时的SOP,反而把心力都摆在「寻找不痛不痒的假新闻战犯」,实在是太浪费机会,且完全无助于下一次灾难发生时,我国驻外单位是否可以更从容不迫的面对。
急着寻找假新闻战犯时,不妨问自己一句:「如果没有假新闻,驻日代表处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吗?」
【灰狼其他好文看这里】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