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转型正义旗帜「拔管」 绿化最高学术殿堂

管中闵自1月5日当选校长以来,爆发许多争议,原预计2月1日上任却被卡住教育部更连发7道公文要求台大针对争议说明清楚。(图/记者徐文彬摄)

文/刘性仁

台大校长遴委会于2018年1月5日遴选出新任校长管中闵,为了让新校长顺利上任,配合教育部要求再召开一次原本不必要的会议,好确认新校长各项资讯确实无误。然会议结论送至教育部后,教育部不但仍未核定,反而发出多道公文,要求台大针对监察院的质疑,以及会议议决方式提出说明。

民进党政府透过可利用的工具及管道来「拔管」,使台大校长遴选争议风波不断,事件愈演愈烈,引发诸多争议浮上台面照理说,教育部应尽速核定经遴选委员会合法选出的新任校长正式就职,但目前困于是否该回避利益及个人争议,实模糊问题焦点。事实上,在台大校长遴选过程中,校内外亲绿人士不断联手运作,企图拿下校长宝座,结果却事与愿违,管中闵意外出线。无论独董问题或论文抄袭的乌龙爆料,台大校方也都已做出调查和答复,但教育部仍一意孤行企图延长战线,以达程序杯葛改变台大校长人选的目的。由于台大校长遴选事件争议连带使台大蒙受许多负面形象,排名直直落、好感度跟着降低,让许多台大校友看得心慌忧虑,希望事件尽速落幕,还给台大一个正常的环境。而教育部自然不应当以特定政治立场干扰「大学自主」,应秉持学术专业性公正处理校务

可以理解,台湾不论公私立大学因皆接受教育部的补助,为了持续获得,必须配合各项要求,虽教育部日前已决定废除大学系所评鉴,以利各校系发展应有特色,但仍将系所评鉴列为校务评鉴的指标。试问有废跟没废有何差别?教育部对于台湾公私立大学仍有相当大的影响,这其实并非正常健康的状态。

其实对于此次争议,有几项粗浅的观察与思考,包括:

一、民进党「拔管」行动不达目的绝不终止民进党此举反映出对于管中闵过去与蓝营交好的报复心态,因容不下异己,不惜采取立法与行政部联手发难的手段,让教育部不断行文给台大,凸显民进党对于敌我意识及政治追杀的决心。

▲台大自主行动联盟上凯抗议,要求教育部还给他们校长。(图/翻摄坚守大学自主,支持管中闵院士担任台大校长脸书

二、大学自治原则受到政治干预进而产生危害从欧美经验来看,大学在欧洲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美国也是如此。美国今日之所以能在全球拥有长期优势,其基础也在于拥有许多优良的大学。无论欧美对于大学自主的精神、自由的风气,以及鼓励不同意见皆采取兼容并蓄的精神。然而,台湾自民进党执政以来,对于管中闵这样的非我族类,更想去之而后快,使大学校园成为政治角力的场所,自治精神遭严重破坏。

三、 主管机关教育部已沉沦成为政治打手照理说教育部应支持与鼓励大学自主、自由,然而此次「拔管」事件中,教育俨然以长官姿态面对大多具社会清望的台大校长遴选委员。更可悲的是,教育部长自己不敢面对舆论,却指派一位人事处长进行「拔管」行动。这位人事处长让人想起了陈水扁时代的教育部主任秘书庄国荣,两人都是为了政治而践踏专业,令人相当遗憾。

四、大学内教授及学生的沉默将使大学丧失功能沦为政治工具台大校长遴选风波不只是台大人的事,同时也是台湾高等教育的普遍问题。大学在社会中享有一定声望,一旦失去了风骨,又岂能奢谈大学自主与自由?特别是此次教育部对台大的指手画脚,但台大校方的回应可谓畏首畏尾,多数师生也无意识到此事的严重性。沉默将使大学丧失功能,助长大学校园沦为政治工具。总之,台大校长遴选「拔管」事件凸显民进党企图染指大学校园的阴谋,尤其打着「转型正义」之诸多立法,但无一不隐含绿色霸权的思维,不断透过立法、行政及舆论手段,进行政治层面的控制,还要垄断思想文化与教育层面,使校园绿化,企图掌握最高学术殿堂控制权是十分明显。「拔管」事件不仅伤害台大形象,校史将记载这一切,也重创教育部的形象,更伤害蔡英文、赖清德两人的形象及声望,当然也重挫民进党一直以来所经营的政党形象。这些「学术独立与自由」、「大学自主」、「政治力量退出校园」等的价值性诉求,一旦被民进党破坏殆尽,民进党将永远失去论理正当性,因此台大校长遴选风波应早日落幕才是。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作者刘性仁,文化大学国发大陆所副教授国政基金会特约研究员。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本报保留删修权。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