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文荣/百货公司卖早餐?一切为了2千亿!
▲台湾每年早餐市场的商机高达2千亿元,就连百货公司都来抢食这块大饼。(图/记者张芯慈摄)
文/钟文荣
百货公司卖早餐?耶~外食族多了一个选择了!
但我第一个直觉,想到的却是百货公司抢食早餐市场,一定是营业遇到瓶颈,否则,「贵妇」怎会早起下厨做羹汤?要知道,百货公司所在地段无不寸土寸金,「坪效」就是钱,除了进驻设柜的业者会计算,百货公司也会计较,就算设柜业者可以赚钱,但百货公司业者算的是「机会成本」,说白话点,就是「不仅要赚多、还要赚很多」。
若以「机会成本」论,百货公司这等「贵妇」跳下来卖早餐,就好比开着豪华跑车卖路边摊。但为何会出现这等选择?唯一的解释,就是现阶段考虑的重点已不再是「机会成本」,而是「机会成本」已经低到不得不考虑资源的「闲置成本」。
举例来说,我们家前面本来有家珠宝店,突然有天珠宝店的骑楼开始分租给卖廉价成衣的路边摊,显然老板考量的是:靠卖珠宝维生不易,处分一些闲置资源(骑楼)来补贴,无鱼虾嘛好!所以,当市场开始反转,闲置资源突然转变成为「机会成本」,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根据调查,台北民众每天早餐支出约50元,约占一日平均所得2,265元的2.22%。(Photo by 杰黄/Flicker)
那你知道,台湾的早餐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吗?据说,有2,000亿的市场规模。事实上这个市场,本来是传统早餐店的既有市场,后来,便利商店与西式连锁速食店也跟着进军想分一杯羹,价格甚至趋近传统早餐店。那么对消费者来说,差个几块钱,究竟要选择传统早餐店、便利商店,还是西式连锁速食店呢?于是,当市场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开始多元之后,更小的市场区隔就会跳出来彼此竞争。
如果拿一年2,000亿元的早餐市场,和一年3,000亿元的百货市场相比,哪个市场比较迷人呢?即便就产值而言百货公司当然比较大,但问题在于,百货大亨就那几家,相形之下成为早餐店达人的机会似乎更高。何况,百货公司的产值2004年才突破2,000亿元,然传统早餐随着物价波动不断调涨,现在一份早餐想用50元打发的机会恐怕已不多见,也因此早餐市场的产值有望持续攀升。
那么,百货公司开始抢夺早餐市场,是因为营业额真的出现瓶颈了吗?查了一下经济部统计处的资料发现,2016年百货公司全年营业额达3,331亿元的历史高点,可年成长率却仅有4.47%,若把物价成长因素去除,实质成长率只有3%。尤其低成长率并非2016年才有,未来恐怕成为常态。
或许你会问:「可是每次周年庆,百货公司不都盛况空前吗?」其实那些排队人潮仅是种假象,因为一年就只有这么一次业绩高点,剩下的月份,都只能期待下一次周年庆的到来。这就是为何周年庆从每年只有一档,变成两档、3档,而每个月百货公司的企画人员都得想方设法办活动吸引消费者。没有营业额,其它都是假的!
▲一例一休上路后,百货公司的业绩一片惨绿,仅靠每档周年庆已难撑起一年的营运。(图/记者蔡惠如摄)
若用知名管理学大师麦可.波特(Michael Porter's)的五力分析模型(Five Forces Model)检视,百货公司既有的产业内竞争,除了这几年各家新设的分点外,已极少有新进业者加入,显示这个产业已达饱和,还有高度的产业内竞争。对供应炼而言,百货公司因供给弹性问题高,所以除了高价奢侈品外,对消费者的议价能力因市场愈趋多元早已下降,不然就不会经常举办促销了。另对百货公司来说,还有一个新加入的竞争者,那就是来势汹汹的Outlet Mall,它可是抢食了部份的精品市场,一旁还有网购业者(含跨境店商)也持续觊觎。
总括来看,即使不看潜在竞争者,百货公司面对竞争者的分食,若想大幅提高营业额恐怕难度很高。据说,百货公司提早营业两个小时,餐饮业绩可以比过去提高3成,虽然对总体营业额的挹注有限,不过,无鱼虾亦好,加减赚吧!
好文推荐
钟文荣/台湾疲劳驾驶肇事率仅0.4%?
钟文荣/从拜拜看一年经济景气
●钟文荣,科普经济学作家及资深产业分析师。经常四处卧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经济分析转成民众能懂的文章,以上言论不代表公司立场。云论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