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台北新风华 大稻埕谱新曲
文/非池中艺术网
「独夜无伴守灯下,春风对面吹,十七八岁未出嫁,看着少年家」这首出自大稻埕词人李临秋的望春风,今年过了第80岁生日。
80年前的大稻埕,1920年代前后,是台湾最繁华、最人文荟萃的地方。那时的大稻埕,文学艺术、政商名流云集。
艺术家黄土水、倪蒋怀、郭雪湖、杨三郎、陈清汾、吕铁州、陈德旺、洪瑞麟,都曾在大稻埕活动,后来「台阳美术协会」的画家们,也常约在大稻埕「山水亭」里聚餐。
「台湾的精英分子,那时候大概以住在大稻埕为荣」大稻埕文史工作者庄永明说明,像郭雪湖就是大稻埕人,杨三郎也曾经在大稻埕租房子当画室,艺术家张义雄也都把画室设在大稻埕。
80年前,大稻埕迪化街,常飘扬着各式商标旗帜,郭雪湖的《南街殷赈》,正是当年大稻埕的最佳写照。六馆街、拱形门廊、老街一角,更不时出现在倪蒋怀、杨三郎等人的画作里。黄土水的《少女胸像》,至今仍收藏于太平国小校史室。
而大稻埕的繁盛,始于英国人于大稻埕开港,带来丰厚的茶产业商机。庄永明说明,当初英国人希望在台湾,找到一个比沪尾(现淡水)更大的开港地点,在综合多项考量后,选上了大稻埕。
开港后的大稻埕,有了茶产业,也开始透过海运,将茶外销至欧美市场,开展了「Formosa Tea」在世界饮料市场的地位。因为茶产业利润高,大稻埕的茶行,便一家一家开了起来......(详全文:http://artemperor.tw/focus/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