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 Dai》七点看透人性的逻辑

Jack Dai》七点看透人性逻辑。(爱传媒提供)

【爱传媒Jack Dai专栏】近期有感,思考了一下,利用工作空档书写:从生物社会,分七点说说我理解的人性。

一、共情

生物学家法兰斯.德瓦尔(Frans de Waal)说道:「共情这种看似不利繁衍的特征,是人类天性之一,而这种天性的基因会被遗传下来,正是因为共情有利于社会运作,是人类文明的基石。除了能帮助我们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并能维持人类对于公平感的需求,当然,还有约定俗成的道德演进。」

二、幸灾乐祸的快乐

生物学家罗伯・萨波斯基在《行为:暴力竞争、利他,人类行为背后的生物学》里写道:「看着自己痛恨的竞争对手成功,很痛苦,这个时候,我们的前扣皮质活化。反之,如果他失败,我们幸灾乐祸、从他的痛苦中得到快乐,活化了多巴胺酬赏路径。所以⋯⋯别再说什么『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有些时候,其实你的痛苦就是我的收获。」

换句话说,我们会感到痛苦或快乐,其实得看「主题是什么、对象是谁」。

三、人人都会幸灾乐祸

文化史情绪专家Tiffany Watt Smith提出:「只要是人,都会幸灾乐祸。虽然这感受和行为有时确实不太好,但既然是人性之一,你总会在无意识间展现人性。所以,原谅自己⋯⋯接纳自己,你啊,只是个凡人罢了。」

四、共情和同理心的市场供需

市场供需的逻辑:「当一个物品供过于求、不再稀有时,它的价值会因此下降。」换言之,当共情能力普及时,共情与同理他人的价值感与带来的效益也随之降低。这个感受的根本来自于人脑机制:当一种渴望被满足后,对于同样的满足、人脑会变得迟钝或提高满足点,所以人满足会消退,甚至变得更不容易满足。因增加使用量满足感下降的效益,就是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益递减」。

五、更高级的共情

当没有差异性的共情和同理心因普及而价值下降时,「更高级的」就变得有价值。何谓更高级的共情或同理心?

可以定义为「更深、更广或更感性中还能维持理性」的同理心,这是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给我们的想像是:因为更多人在关心其他人的处境,但关心与理解的程度差异不大,容易落入同情的义愤填膺,也因此,我们在给予同理的同时、若能保有原本的理性判断,我们更能在面对观念相左的时、保持冷静与判断。

反之,就是常见的「存好心、办坏事」或「做好事、害好人」的悲剧

六、人的主观感受

千万不能忽略人类这种情感丰富的动物心理感受:「知道,不等于喜欢;理解,不等于接受。更别提不知道与不理解了。」

法兰斯.德瓦尔说得好:「科学并不能回答有关我们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才算美好的生活,或者如何构建一个道德的社会。」

科学,是理性的极致;道德,是社会的文化背景;而美好呢,则是主观又抽象的感受。

有共情与同理心,你才能理解与想像,是什么样的幻灭与什么样的崩塌出现在他们眼前,导致他们去干我们认为的傻事

七、基石

我们天然喜欢温暖的人、厌恶冷血的人,看似不理性、也不利繁衍,却是人类普遍的天性之一。而这种天性的基因会被遗传下来,正是因为共情有利于社会运作,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这种基石我们一般称之为「人性」。

以上是我思考人性的逻辑,写完心里也舒坦了不少,纯抒情

作者本名戴于千,独立创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总经理,是个生意人,也是个读书人

照片来源:作者脸书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