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盯上「中壮年」 3大学会共定新治疗指引

急性心肌梗塞盯上「中壮年」,3大学会共定新治疗指引。(图/记者严云岑摄)

记者严云岑/台北报导

心脏疾病国人十大死因第2位,平均每27分钟就有一人过世,其中又以心肌梗塞更让人措手不及。中华民国心脏学会理事长林俊立表示,台湾2009年至2015年研究显示,「非ST段心肌梗塞」在中壮年族群有上升趋势,因此于5月与台湾急诊医学会、台湾介入性心脏血管医学会共同制定新指引,让医疗团队有所依循。

台大医院云林分院黄瑞仁院长表示,虽然国人急性心肌梗塞整体发生率并无明显增加或减少,但值得注意的是,非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发生率,在中壮年族群反而增加近4成。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需长期且持续接受药物治疗,才能避免再度发生及造成心脏衰竭后续问题

成大医院心脏血管科李贻恒教授说明,针对非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患者,新治疗指引建议医师使用高敏感性心肌蛋白进行检验,可以早期协助诊断及排除心肌梗塞的发生;另外非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的药物治疗,特别强调要搭配双重血小板药物,分别为阿斯匹灵(Aspirin)以及新一代抗血小板药物。

▲成大医院心脏血管科李贻恒教授。(图/记者严云岑摄)

尤其在「新一代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上不能忽视,明显能改善症状、降低死亡率,因此医界建议,非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患者治疗后,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需要长达12个月,且不可擅自停药,才能有效预防再次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需与时间赛跑,若在黄金治疗期间急时抢救可降低死亡率,所以出现当出现胸痛、喘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诊断。」

李贻恒教授进一步表示,急性心肌梗塞症状除了心绞痛也常伴随如冒冷汗头晕恶心、呕吐、喘、呼吸困难等。当心肌梗塞的患者抵达急诊室时,由急诊科及心脏专科医师透过心电图快速正确诊断急性心肌梗塞的类型,以及给予口服双重抗血小板药物等初步治疗。等到患者接受心导管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且症状稳定后,再由加护病房重症及心脏专科医师进行后续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