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年轻人也会有 男性过40岁就要当心

图/康健杂志 文/康健网站编辑

别以为心肌梗塞、三高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卫生署曾统计,台湾人血管疾病的发病平均年龄是52岁,但最年轻的心肌梗塞患者竟只有22岁。

新光医院心脏科主任洪惠风说,有一半以上的心肌梗塞,发病前没有任何症状,其他则是会胸闷胸痛、气促,而且频率越来越频繁。心肌梗塞的死亡率约在10%至20%之间,老年人甚至高达40%,其中有半数以上的患者来不及送医便死亡。

他也曾在《为什么心脏病会突然发作?(增订更新版)》提到,心肌梗塞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即使是正处于巅峰状态的年轻运动选手,也不一定逃得过这个隐形杀手的魔掌

性别来说,女性在更年期之前不容易罹患冠心症(约50岁),但过了50岁后,就变得与男性一样。这是因为女性荷尔蒙会保护血管,延缓老化。女性在更年期后荷尔蒙分泌减少,也就得不到保护。

男性由于没有女性荷尔蒙的保护,较早发生动脉硬化,只要年过40岁,就进入心肌梗塞容易发生的危险期

心血管疾病,其实会从年轻、甚至儿童期即开始逐渐累积危险因子,不论现在几岁,都应该先掌握自己的血压血糖血脂数值。调整好生活习惯,把健检红字变成正常,就可降低心血管病夺命风险。因为:

●有高血压的人,将来罹患心脏病机率增加1.9倍

●有高血糖的人,将来罹患心脏病机率增加1.5倍

●有高血脂的人,将来罹患心脏病机率增加1.8倍

●每降低1mg/dL的总胆固醇,即可减少2%的冠状动脉疾病风险。

●每降低2mmHg血压收缩压,心脏病的死亡率可降低7%,中风死亡率降10%。

●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色素每降低1%,就可以使心脏病的风险下降14%。

(图片来源:康健杂志)

「血管就像公路,心肌梗塞就像是土石流,」洪惠风妙喻,土石流的发生跟道路(血管内径)上有没有障碍无关,而是跟山壁(血管外壁厚度)有关,当山壁塌陷(产生血块)、道路中断时(血管完全堵塞),中风、心脏病就发生了。

土石流说来就来,很难事先得知,不过,抓住几个关键点,还是有预警系统可观察:

关键1: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血管壁是否良好,跟年龄、遗传、血压、血糖、胆固醇、运动、抽烟、体重有关,当这些危险因子愈高,遇到一点点风吹草动,就容易出现土石流,发生中风、心脏病,洪惠风建议,可以利用血液算命公式,算出自己发生土石流的机率。

关键2:避免刮台风

土石流最常发生在台风天,如果算出自己的危险分数很高,就应避免刮台风,「所谓台风天就是生气、太疲累、熬夜、压力大、变天、感染或发炎,都会让发病的危险性增高,」洪惠风建议,遇到台风时赶紧撤村(比如有压力时赶紧退一步),否则,就会出现盛怒后心脏病发作的惨剧

关键3:喘、冒冷汗

血管壁很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出现「山崩」,听到山洪轰轰声时根本来不及走避,血栓的产生也如此,有些人速度很快,几秒钟内就心肌梗塞或停止心跳,防不胜防,但也有些人血栓产生较慢,有机会示警

血栓产生速度较慢的人,有时候连续1~2天,甚至持续一、两个星期身体感觉怪怪的,例如原本可爬楼梯、快走,突然运动量上不来,走一点点路就很喘,或胸口压迫感、冒冷汗,「简单说,运动的耐受度突然变不好了,这是重要警讯,应赶紧就医,」洪惠风强调。

也因此,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很重要,好处之一是,血管比较不会淤塞,另一好处是,可当作侦测指标。

如果从不运动,通常血栓很严重时才会出现症状,这时就难预先防范了。

洪惠风不断呼吁,尤其危险分数很高的人,更要有运动习惯,像是快走、慢跑、骑脚踏车等动到下肢的运动(耗氧量高),对心脏好处多多。

关键4:休息时也会喘、胸口闷

曾任内科加护病房主任的洪惠风提醒,心脏血管开始淤塞产生血栓或流血时,即使休息状态也会出现胸口闷、喘的征兆;如果是脑部血管开始流血或产生血栓,只要出现感觉或运动的问题,例如同侧手脚逐渐没有力量或晕得天旋地转,很可能快要中风了。

延伸阅读:心脏出事不一定胸痛,这些症状你没想过「下眼白血丝多!」-中风、心肌梗塞4征兆康健知识库/哪些人是心肌梗塞的高危险群?进出冷气温差过大 当心血压忽高忽低血压忽高忽低,会不会中风、心肌梗塞?※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