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外面的紧急事故~~前有女大生,现有卜先生

苏柏熙

又一次,医院外的意外事件目击者反应不是打119,而是直冲急诊室大喊:赶快救人!不来,就叫做『见死不救』。冷静一点来思考,急诊室的医护人员弃已经在急救的病人于不顾,这岂不是『弃死不救』!

电影来说,演员看到意外事件的发生,找来帮忙,救护人员做该做的事情,这让目击者成为英雄而成为镁光灯的焦点!

现实的台湾环境呢?急诊室充斥者爆满的病患,前两天的新闻报导急诊室一些滞留六小时就「感觉」痊愈的病人不是吗?这些在急诊室留下来的病人,难道医护人员不是一个个照顾、测量生命征象监控病情与用药后反应的吗? 台湾面临医疗崩坏、诸多皆空,这早已经是进行式的事实,每天只能靠着这些留守在临床的傻瓜医护人员牺牲自己的健康,来维护病人的健康。

护师节刚过不到头七,大众和媒体却早就忘了护理人员因为护病比大喊1:7的诉求,过高的护病比已经害了很多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健康受威胁了,再来急诊动粗暴力,现在更加上用『见死不救』扣在急诊医护人员身上的言语暴力!

2011年11月24日《苹果日报》以「医院旁嬷昏倒 急诊护士救人慢吞吞,束手旁观未施救 女大生po网斥不专业 」,本人在2011/12/09在台中中国医药大学举办的急诊相关研讨会中,就询问过同为急诊医学医师石崇良处长,『到底医院外的到院前救护,多远的距离叫做:医院的责任范围?』他就说会给社会一个交代,也会给急诊医护人员一个放心!

至今,没有消息!!

再一次,2013年5月23日《苹果日报》再以「急诊室见死不救 老人门口被辗倒 护士竟说没担架」,是急诊室医护人员仍然冷血?还是急诊室24小时不关灯就得提供7-11式的点餐电子媒体TVBS记者更以现场跑步时间、访问民间救难单位的意见作为对这事件、这新闻的注解。

这些时间,就是不见专业的真相被报导出来!

急诊室的医护人员,自然是到院前救护的相关人员,如果台湾发生像921般的地震、火车高铁的脱轨等,造成大量伤病患的事故,在现场最能帮忙的,就是急诊室的医护人员(其他单位的医护人员得受过训练,而急诊医护人员几乎天天在训练),对于一个单一意外,我们的媒体竟天真的认为:急诊室的医护人员就应该『马上』冲出去,来满足大家的电影感觉。

我们先说说,救护车一来,有哪些帮忙好了。

首先,到达现场的『评估现场是否安全』、『穿戴护具以避免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再来将担架床上准备好长背版、头部固定器、颈圈护木、弹性绷带携带式氧气、携带式抽吸器、AED(体外颤器)、外伤处理包等,在现场才能对病患进行评估与处置,这些装备,都是在救护车上,车子开到现场,拿下来就可以使用的!就算离急诊室再近,光是在忙碌的急诊室中抽调人力、准备器材、搬运器材到达现场,这些时间都超过当时跑到急诊的女大生和『卜』先生的想像,以现今台湾的急诊,在急诊上班能有时间喝水、上厕所都叫幸福,能有多少人可以冲到所谓的『门口的意外状况呢?』

弃手上的病人于不顾,是不是又被叫作没医德、冷血呢?

到达了所谓的现场,发现自己手无寸铁,帮不上忙时,在现场枯等是不是会被叫做「医护无能」?

想冲回来那器械,那是不是又是个临阵落跑的帽子扣在身上,跳到黄河洗不清?

是不是每个急诊室都有准备这些在「院内」不常用的东西,每家医院自有自己的想法,但目睹意外发生就要急诊室医护人员「冲」出急诊的社会观感,这到底对病人有帮忙吗?

媒体单看网路照片,看图说故事就擅自下了标题、定了急诊见死不救的罪,却不愿从结构面看这件事情:『发生意外能救人的人其实是发现病人的人』、『第一时间该呼救,打119』这件事情来为下一个意外发生作良好的教育,我只能够说,下一个发生意外的人,还是个可怜人!!

在急诊将近16年的时间,我深深感受到护理人员受的工作上的压力(过高护病比)、与社会上不良的期待(以为护理工作是做杂事),急诊护理人员来来去去,能撑到受各种训练(高级心脏救命术、急诊外伤训练课程、高级儿童救命术、高级新生儿救命术、毒物训练、大量伤病患演练毒化灾演练、N1-N2进阶课程、每6年上满150学分要求….等)很难!!

当某些媒体就这么冷血、见『护』死不救!这样的报导,对于下一个发生意外的民众的帮助在哪里?对我们社会上所该知道的『好一点』的作法的认知又在哪里?

●作者苏柏熙,彰化基督教医院急诊专科护理师,医劳盟/台湾护理产业工会理事。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ETtoday新闻云》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