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音乐绘画和戏曲 滦州皮影唱过400年来的忠奸善恶
起源于河北滦州的滦州皮影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又称滦州影戏,又名河北皮影、唐山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三大流派(陕西皮影、潮州皮影、北方皮影)中北方皮影的代表之一,在明代中叶以前就有表演的纪录,流行于河北东北部唐山市为中心的地区。
滦州影戏始以滦河为界,河东皮影称东路影;河西则为西路影。影人以驴皮制成,故又名驴皮影。演出时,影人前有大幅素纸幕,影人后有灯光,演者立于幕后,持影人于纸幕舞动,配以唱词与音乐。
相传距今约400多年的明朝万历年间,滦州安各庄屡试不第的秀才黄素志改牛羊皮为驴皮,刻制「影人」,音乐唱腔则吸纳滦州方音方言俚曲,乃至地道的滦县老呔儿话,以及民间歌曲小调叫卖声,真正意义上的滦州皮影由此诞生。
▲滦州皮影。(图/翻摄自《新华社》)
滦州影戏最初的乐器只有一个木鱼,可见它与讲说佛经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后杂取弋阳腔,清代雍正年间开始吸收昆曲,乾隆末年添加四弦琴。
滦州皮影戏班一般由七至九人组成,在长期演唱过程中,唱词形成严谨而又富于多变的格律:诸如七字句、十字锦、五字赋、三赶七、大金边、小金边等相当成熟的模式。不同的唱词结构,产生不同的旋律和效果,适应塑造各异的人物角色。
该剧种随后演变成普及东三省、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北方多数地区的大型民间艺术。滦州影戏始以滦河为界,河东皮影称东路影;河西则为西路影,兼融音乐、绘画、剪纸、雕刻、戏曲于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