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国华:扩招以来 就业难或许将会是常态
本站教育:现在社会上很多最难就业的专业排行榜,比如法律外语新闻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等,这些专业都曾经是热门专业,这种现象在当下普遍吗?
蒋国华: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表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而有数据显示,今年部分单位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因此,有人戏称今年为“史上最难就业年”,毕业生则纷纷喟叹“就业难,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尽管自1999年国家决定扩大高教规模以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自2003年就开始了,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若干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或许将是常态。毋庸讳言,只是今年特别不同罢了,比如2003年高校毕业生突然比上一年增加了46%,但那年毕业生总量也只有212万,2005年即为338万,到2009年才突破600万,刷新为611万。
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施与完善,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人才市场亦日趋成熟,于是,社会上各种最难就业的专业排行榜便应运而生,只是今年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应届大学毕业生创纪录的一年,故而格外受到关注而已。仅以2012届为例,本科失业最多的前10个专业的人数占到失业总人数的32.8%。其中,英语、法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6个专业,连续3届都在本科失业人数最多的前10个专业中。要说这些曾经的热门专业,如今跌入“最难就业”之列,确实成了当下甚至还将延续若干年的普遍现象。本质上说,这是市场经济使然,只会有波动和涨落,但绝不会消失。
鉴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中国经济之可持续发展是极可期待的;经济可持续,就业也一定可持续;因此,切勿轻易下“今年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的结论。任何悲观的结论,无所作为的结论,都是错误的。
本站教育:您如何看待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的变化?
蒋国华:所谓“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本质上乃是由产业结构和包括毕业生在内的人才市场供给的交织变化而形成和产生的。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变化非常缓慢,所以常常给人以静止和凝固的印象与感觉;而在市场经济时代,这种变化之急速和纷繁复杂,常常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客观世界永远在走着其固有而自己的路,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社会人只有用自己能力去观察、研究、适应乃至一定意义上的改造之。
当然,“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供求关系之变化,有时亦显现出一定的相对特性。对求职者来说,不仅需要远见和智慧,更需要具有“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才干与素质。
本站教育:学生报志愿选专业是关乎未来的大事,您给他们什么样的建议?
蒋国华:倘若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已经比较清晰,则尽可大胆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而无需关注所谓专业之“冷”与“热”。倘若没有明确自己的未来专业趋向,那么,不妨参照一下专业调查机构和媒体有关人才市场专业供求的调研报告。但请切记,作为高考生,选专业尽量要排到选学校的后面,而不是相反。
高考七日谈同题问答:
蒋国华:鉴于人才成长的多样性,我国高考作为国家制度设计是统一性有余而多样性不足。因此,若问我国高考制度要改什么?首先要从国家顶层设计上,或者增加国家升学考试的多样性和大学招生的自主性,或者降低国家高考统一性,而增加大学招生考试的自主性。
本站教育:您对中国高考有什么样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