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从打架闹事到拍电影 赵德胤如何脱贫追梦

图、文/今周刊

出身缅甸的导演赵德胤,被视为台湾电影最具前景的新生代影人,在故乡经历的贫穷与困厄都成为记忆,随他飘洋来到台湾。如今,他拿起摄影机,透过电影去重现、诠释自我最深沉的过去。

二○一一年,缅甸克钦叛军政府军维持十七年的和平协议破裂,可以挖出全世界优质硬玉翡翠克钦邦帕敢(Hpakant)玉石场就被关闭了。

但是,包括导演赵德胤的大哥,那一群像幽灵似的缅甸工人,还是从八方四面聚集到帕敢寸草不生的秃黄矿山上,搭起了木头做的棚屋,在矿场废料堆里挖掘拾捡玉石碎片

为避开军人查缉,工人的电钻只能在无光的暗夜里,发出轰响噪音小棚屋里收音机,播送着流行音乐大锅炊着杂汤,一群人窝角落里休憩,偶尔借着冰毒迷醉、振奋荒芜的神经

纪录片《挖玉石的人》和《翡翠之城》里,赵德胤用相当原始的摄影机拍下玉石场现状,也虚构、排演了一些大哥曾经历过的故事,记录了这个玉石深渊漫长、琐碎又冷冽的日复一日。

在两部片里,赵德胤都用了同一颗相当震撼的镜头:废料堆和玉石坑塌了,沙石砾块,或许还有些翡翠压死了好几个工人。矿工们聚在塌陷的坑前,就像一群旁观者,脸上不带希望,却也没有绝望,这张和那张脸孔都了无生机。在赵德胤的镜头下,这里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史诗故事,也没有什么魔幻写实的讽刺荒诞,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存在的不过是「日常」, 和一些卑微的营生之道。

对于赵德胤来说,帕敢玉石坑是个没有意义的深渊,但不只那里,整个缅甸,包括他出生后成长十六年的家乡腊戌,都被框在一道贫穷、压迫和现实筑成的厚墙里,所有浪漫的、理想的意识形态,都在墙外声响细若蚊鸣

赵德胤现在已是台湾影坛重要角色,他当年在电影圈初出茅庐时,人还土气得很,老是套件花衫身材有些肉,头发也几乎总是剃成三分,与他电影中的人物一样素朴。

然而,他现在被媒体誉为「李安侯孝贤接班人」,即将上映的《再见瓦城》今年又刚在威尼斯影展拿到欧洲电影联盟大奖最佳影片奖、法国亚眠影展最佳影片,瞬间成了台湾电影界当红炸子鸡,整个人看起来「时尚」不少。

(阅读全文…)

更多精彩内容请参阅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042期)。

你可能也会感兴趣

最佳金马女配角靠电影 走出失婚阴影

李安:当镜头开拍 那个我始终如一

打败业界大学生做出《KANO》两千颗特效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