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书摘》网路化浪潮 出版社的危机与曙光
时报文化出版社 董事长赵政岷。(图/理财周刊提供)
网路化的冲击,去年诚品书店关掉六家门市,金石堂全盛时期一○二家,目前仅剩四十多家,在重庆南路经营四十年的建弘书局不敌疫情而熄灯歇业,书店大退潮,书市面临挑战,继之而起的电子书是否成为挽救衰微书市的春燕?
书店歇业,直接冲击到出版业的命运,另一方面,也代表多数民众不再买书,书籍在生活中的分量渐渐消失,根据统计,二○一○年出版业产值有三六七亿元,到了近几年,仅剩下一七○亿至一八○亿之间,几近腰斩。
数位原生代 阅读习惯改变
时报文化出版社董事长赵政岷认为,网路化确实带来很大的冲击,尤其是现在人手一机,LINE、脸书、IG等社群媒体成为生活重要的阅览平台,其实,每个人每天看的文字并没有减少,只是从书本转换到萤幕视频。
八年前他来到时报文化,没有任何一本书的印量低于四千本,现在一刷不到二千本,销量在一千到一千五百本之间,一整年还卖不完。
民众已经习惯看二百字、二千字的网路文章,不愿意看二百页的书籍内容,失去深度阅读的乐趣,他急呼吁,大家不要有了新欢、忘了旧爱。
二○一○年台湾年度总出版书籍四万三千多本,二○一八年仅略为缩减到三万九千多本,过去三年新书出版每年递减五百本,阅听习惯改变之外,书店退潮是一大主因,加上疫情影响个人经济,书籍为非必要品,降低购买的欲望。
阅读习惯改变,不见得能回得来,尤其是数位原生代的阅读者,他们寻求新知和补充内容的方式和过去不同,以前出国旅游前会买一本旅游书籍做功课,现在上网Google或搜寻YouTube影片,旅游资讯唾手可得,上网取代了书本成为吸收新知的来源。
另一方面也跟人的阅读心理有关,人类喜欢看会动的影片胜于看不会动的文字,几年前,他到学校演讲,刚好《哈利波特》第七集上市,问学生有没有买一本回去阅读,举手的人屈指可数,问其原因,学生回答:等着看电影。
「有系统、有组织的深度阅读相当重要」,赵政岷认为,阅读时,我们处于主动学习,可以随时停下来思考、反刍,看影片则是属于被动的接受,阅读有助于前额叶发展,建议大家多主动阅读。
作家明星化 出版业大翻转
为了挽救颓丧的书市,出版社想尽办法把读者勾引进来,创造许多不同的阅读体验,举办签书会、演讲会、Clubhouse,或干脆直接开直播,让作家直接跟读者互动。
过去出版社是B2B的型态,把书推到书店,书店把书卖给哪一位消费者,出版社不清楚,但是当书店退潮,出版社就必须自己跳出来,自己做B2C跟读者互动,或甚至C2C拉近作家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赵政岷认为,出版业上中下游正在被翻转,有些作家甚至比出版社、书店更会卖书,网路直播节目「木曜4超玩」粉丝有二百万人,出书卖到四、五万本,创造粉丝经济,以前作家不见得是明星,现在明星可能成为作家,而且作家必要成为明星,一致目的要把读者带进来,建立阅读的生活习惯。
多元、分众年代 有需要就有市场
「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成为书」这个命题开始被重新设定,内容、通路开始「碎片化」,过去没有八万、十万字不能成为书,现在二万、三万字即可出书;现在卖书靠博客来、诚品、金石堂,搞不好未来网红、KOL更会卖书。
包装封面也开始在改变,书籍虽然越卖越少,却要越做越精致,烫金、打凸、挖洞,唯一的目的是增加收藏。
赵政岷说,现在是一个分众的年代,书籍分众、读者分众、通路分众,就好像有些人爱打球、有些人爱钓鱼、有些人喜欢阅读,爱书的人也不见得每一个人都可以啃四百页的书。
阅读乐趣在于想像空间,你可以回到十六世纪品尝苏格兰的历史,可以经历知识、爱情、恐怖、悬疑各种情境,近年的畅销书《斜杠青年》、《被讨厌的勇气》、《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其实都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和某种情趣。
《每天来点负能量》和村上春树《身为职业小说家》同时间上市,一样狂销五万多本,过去觉得负能量伤风败俗怎能出书,作者打破传统认为正能量做不到,负能量比较疗愈,确实满足某一群人的心理需求。
打中心坎 引起共鸣 还是有基本盘
「我们对于纸本书的努力还不够」,社会变了、读者变了、工具变了,而出版社并没有找到对的读者,告诉他们三、四百页的书好在哪里。
虽然出版业的产值下降,不代表纸本书没有未来,还是有个别的书卖得很好,就拿《这世界很烦,但你要很可爱》来说,如果只是被标题吸引,顶多一两万本的销量,可是竟可以卖到八万、十万本,内容引起潜在读者共鸣,可见并不是没有读者,而是有没有做到读者想看的书。
时报出版社在金石堂、博客来的销量都是名列前茅,目前九五%营收仍在于纸本书籍,七年前增加出版量维持利润,五、六年前以多元性策略,一年出版三、四百种书籍,均摊下来,书籍品项增加三○%,营业额却只增加三%,过去三年书市不振,只能靠大书补小书、旧书补新书,有些新书甚至还赔钱。
电子书近五年每年成长三成,只占营业额的五%,以时报文化来说,营业额四亿,电子书营收仅占二千多万,仍是杯水车薪。
全世界的电子书发展趋势皆然,在日本电子书仅占七%、北欧三%至五%,美国发展比较快,纸本书与电子书各占五○%,赵政岷认为,电子书是一个成长的市场,具有未来性,但要期待电子书弥补纸本书下滑的缺口,缓不济急。
纸本书转成电子书只是文件格式的转换,比较简单,电子书的销量还无法支撑出版社的营运,现在都是印制纸本书时,用少量的成本发展电子书,有声书则不同,必须重新录制,所需的成本及制作就比较复杂。
影音、Podcast、数位课程兴起
手机、无线耳机硬体设备进步,听的市场渐有起色,去年疫情严峻,Podcast大为流行,美国阅听市场蓬勃发展,台湾听的市场刚起步,跑步、做菜、开车都是应用场景,但要弥补纸本书籍销量,仍不足矣。
影音对出版业是一个颠覆,「谁说出版一定要是书?」出版可以是影音、Podcast、数位课程,今年度有作家在网路上推出古典音乐、简报、法式甜点等课程,相当受欢迎,也有从数位回到纸本的,例如吴淡如出版《人生实用商学院:谁偷了你的钱?》,就是将Podcast内容精华节录出来编辑成书,出版第一个月就狂销两万本。
话说回来,有些作家不善言辞或在镜头前抛头露脸演出,发展有声书或影音就是一个障碍;反过来,网红出书,粉丝转换率仅三%到五%,人红书未必能卖。
一元多用 扩大地域 为读者出书
台湾市场太小,出版社必须思考如何「一元多用」,将内容转成不同形态满足各类需求,另一种方法是扩大地域思考,全球华人有二十亿人口,就算不看中国大陆的十四亿人口,星、马、港、澳、美国等仍有相当大的华人市场,海外地区寄送纸本书成本太高,电子书、有声书反而成为有利的形式。
多元、分众的趋势将会持续进行,赵政岷认为,未来三到五年将会是一个新常态的建立,过去为作家出书,未来出版社可能要同步进行为读者出书,守住大作家的同时,更要积极创造新的可能性。
本文作者:蔡武穆
(本文摘自《理财周刊1104期》)
《理财周刊11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