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书摘》最失败的成功

李建兴 (图/远见提供)

1995年,由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阿波罗13号》,描述着1970年美国载人登月任务,因为太空船严重毁损,三位太空人面临了被困在太空的生死危机,最后在地面数万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尽管未能登月,却平安返回地球,仍获得世人掌声……。

当时,NASA为该事件所下的历史定位,一句「最成功的失败」,至今仍是最脍炙人口的经典台词。讽刺的是,同样是拯救人类的事件,甫于11月中旬结束的COP26,却有不少人称之为「最失败的成功」。

这起集结全球120多国领袖的世纪会议,被视为人类阻止地球暖化的最后机会。因为太重要,所以只能成功,因为不许失败,所以全世界都在看,但也因为有期待,就容易受伤害。会议一开始,各国领袖个个高调十足,如英国首相强森语重心长:「虽然这场悲剧(地球暖化)不是电影,但倒数毁灭装置(人类灭绝)却是真的。」美国总统拜登也为了川普退出巴黎协定而道歉,接着转身批评中国和俄罗斯领导人,竟然神隐不出席。

高喊「净零碳排」,聚集开会大量排碳惨挨轰

令人错乱的是,嘴里说是要净零碳排,COP26贵宾阵仗庞大的车队,几乎卡住格拉斯哥的交通,英国媒体统计,会议与会者多达400多架的私人飞机,共排出1.3万吨二氧化碳,约1600名苏格兰平民的全年总排碳量。

但这全比不上最后的荒谬。原本要发布的共同宣言,最后却因印度代表反对,中国、伊朗、南非等国的回声效应下,最终与会的197国被迫妥协,将「逐步淘汰燃煤」(phase out)的条文,改为「逐步减少」(phase down)。

尽管有人正面解读:「这仍敲响煤电的丧钟!」但大会主席阿洛克.夏尔玛仍以「这是脆弱的成功」为COP26哽咽结语。BBC更痛声挞伐:「这是一场全球领导者应向全人类以及下一代道歉的气候会议!」

无奈的是,印度《商业标准报》仍将之视为印度外交的一大胜利。但与此同时,印度新德里却因为烧煤而造成的空污危害人命,当局紧急宣布,方圆300公里内的11座燃煤电厂,6座被勒令停工,各级学校无限期关闭、公务员居家办公、非必要性工程建设停摆……。

其实,要生存、要改变世界并非那么遥不可及,先撒下粮食,鸽子才会出现。举例而言,瑞典环保少女童贝里为阻止气候变迁一手推动拒搭飞机运动。而这股「搭飞机羞羞脸」运动,2019年时,瑞典国内航空旅行量减少了4%,最大铁路网SJ运输量则增加11%。

呼应全球大势,本期《远见》几乎一半的篇幅皆与气候议题、ESG、公民社会责任有关,包括特别企画〈台湾冬天将「被消失」〉〈大债时代来临 活不起的未来〉,以及封面故事〈清零无医乡〉……等,但不走悲情诉求,点出问题后,更以正面案例,揭露解方。

以〈清零无医乡〉为例,我们走访台湾几个医生极度短缺的区域,点出偏乡的处境,却也道出用科技、创新及制度,在「失败」的环境中,创造「成功」的案例。

诚如几位深入荒僻行医者所言:「生活或许没有渴望中的甜,但也没想像中的苦,只在于有没有心去改变?」的确,生命最大福气在于提升感知而非无限索取,即便疫情下的口罩隔掉了表情、雾掉了声音,但只要你我为世界努力的心还在,结局终将是「成功」的。

本文作者:李建兴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12月号426期》)

《远见杂志12月号4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