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书摘》年薪百万的工人

在澳洲,做工的人和上班族、教授、医生、律师、销售员、运动员一样,单纯就是一种职业选择,只是工作内容不同罢了。(示意图/shutterstock)

看到我边看台湾影集《做工的人》边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澳洲朋友完全无法理解:「工人怎么会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在澳洲,做工的人和上班族、教授、医生、律师、销售员、运动员一样,单纯就是一种职业选择,只是工作内容不同罢了。而且澳洲工人的薪水很高!大学老师的薪水都不见得比公车司机或卡车司机高,水电工和黑手更赚,买得起半山上坐拥无敌海景的豪宅,澳洲人才不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套。

儿子小时候很爱看「工地秀」,某个艳阳高照气温直逼摄氏四十度的大热天,老婢再次陪他在路边看建筑工人钻地、吊钢筋、束钢条、混水泥。良久,他突然回过神:「他们看起来好热,好辛苦喔!」一瞬间我差点脱口而出:「对啊,不念书只好这么辛苦去做工。」天晓得我对他们的尊敬和感佩可是苍天可表。

做工哪里不好?那些可都是无法轻易取代且日月累积出来的一技之长,爆肝的白领工作难道就不辛苦吗?无奈这句台湾爸妈的经典台词实在太洗脑,竟然就这样跳上了舌尖。

我咽下经典台词,说:「每个工作都有辛苦的地方,所以你一定要很喜欢、很喜欢你的工作,那么工作再辛苦你都会觉得没关系,还会觉得工作很好玩。」

澳洲父母不会对孩子说「不读书以后只能去做工」,谁说一定要读书?喜欢做工就好好去做工。做工好啊,做工赚得可多了!

朋友J家马桶不通,光请水管工人到府就先收八十块澳币出门费(call-out fee)。水管工来了后,拿一支台湾五金行几十块台币就买得到的黑色橡皮吸盘噗通噗通两下,算你便宜点,一百二十块澳币(台币三张蓝色小朋友有找)。喔对,澳洲水电分业,修水管的是 plumber,搞电路的是 electrician。

不小心把自己锁在家门外怎么办?澳洲消防队可不会帮你爬窗户。找锁匠开锁,因为怕是恶作剧害他白跑一趟,电话里得先刷卡付清两百块澳币。开个锁台币五千块大洋,谁还敢出门不带钥匙!多打几副是个好主意?别忘了,打钥匙也是专业,打一副就知道,还是管好自己的脑袋记得带钥匙比较实在。

澳洲工人收费这么高,服务应该比较好吧?不好意思喔,人家是专业人士,不是服务业。付钱请的是他的专业,不是他的尊严、休息时间与肝。

以装潢房子为例,在澳洲没个一年半载别想完成,工程浩大点的弄个几年都叫正常。澳洲工人是这样工作的:早上七点前抵达,开始整理工具和材料,因为法规说不能扰人清梦,最早大约七点开始施工,但每个地区的规定可能稍有不同。

工人到达时往往大包小包,除了工具还有冰桶和超大水壶(桶)。冰桶里装的是一整天的食物,除了午餐时间,早上十点一刻全员停工来个早茶(morning tea),下午两点一刻来个午茶(afternoon tea)。我的台湾魂忍不住了:「等等,你们不是下午三、四点就收工了吗?喝什么下午茶?」啧,这就失礼了,午茶是一定要的啊,收工后当然喝啤酒嘛!

尽管照表休息,澳洲工人对于每个小细节都相当注重,俨然全是艺术家。油漆工人光把窗框与玻璃接缝处用胶带仔细贴好以免油漆沾上玻璃就贴了大半天,要是房子大窗户多,很可能光贴胶带就贴掉好几天,但是完工后保证每个边缘转角都漂亮均匀,而且玻璃上干干净净全无痕迹。

澳洲法律对于工安有完善且严格的规定,确实保障每位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没有安全措施?不做。没有保护工具?不做。使用的材料对身体有害?门都没有!这些当然都会提高施工成本,但澳洲人觉得是应该的,既然没有人愿意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安全,又凭什么要别人妥协呢?

凭借着专业地位、工作时数和待遇,工人在澳洲可是炙手可热,有钱不见得请得到,没有提早十天半个月预约更别想见他们一面。还记得某次编辑跟我说公司冷气坏了全员崩溃上班中,我都还来不及回信表达同情,隔天已经修好了。我满心感慨地告诉她还好不是在澳洲,炎炎夏日可是冷气工人的颠峰季节,连装新冷气都预约已满叫不来,谁管你修冷气哩,等到冬天吧!

这时肯定有人举手发问:「生意这么好为什么不加班?」根据澳洲劳基法,加班费是原本时薪的双倍,周末还有周末加给。羊毛出在羊身上,技术性行业的收费本来就高,消费者这下得选择是要热到崩溃还是让钱包崩溃。再说,休息时间很重要耶,你愿意掏钱人家还考虑要不要赚哩。

澳洲曾经连续四年坐上「幸福指数」最高国家的宝座,很多人羡慕,也很自然地把眼光放在澳洲政府的英明和效率。但这些年下来,我学着跟随澳洲人的生活步伐、试着享受澳式生活节奏,抛开从前认知的生活方式,却发现澳洲人觉得自己很幸福的背后,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只是「果」,而造就这个果的「因」,是澳洲人本身看待工作与生活的价值观。

澳洲人喜欢说「我们是很 laid-back 的」,意思是很放松、很看得开、什么事都慢慢来(办正事时,多次气死习惯效率的台湾魂),而能拥有这样的生活态度,正是因为澳洲人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很满意,乐在工作的同时也享受生活,当然觉得自己很幸福。

之所以能够人人都享受自己的工作,则得归功于澳洲人对每一种专业的重视与尊重。英文虽然有 worker一字,但泛指所有「工作的人」,也就是说每样工作都是一项专业,每个有职业、在工作的人都被称为 worker。澳洲没有「工人」这个称谓,对「工人」也绝不轻视,澳洲人知道,可不是每个人都有本事从事这些工作。里头每一项都是技术,每一项都是专业,他们尊重有一技之长的人,也重视每项专业在社会里不可或缺的地位。

这样的精神,让每一种工作都有专业的成分和价值,每个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热情和喜好选择喜欢的工作,不用考虑是否有高低贵贱之分。抱着这样的心态工作,澳洲人大可尽情发挥职人精神,让每一份工作都成为一门艺术,人人都有机会成为该行业的专家,是真正的行行出状元。当人人看重自己的专业,以自己的专业为傲且乐于精益求精,工作自然快乐,生活自然幸福!

澳洲工人每天收工前,尽管工具和东西隔天上工还要用,一样会搞得乌烟瘴气乱七八糟,他们还是会花时间把东西整理得整整齐齐,把环境打扫一遍。若使用到室外的公共空间,也一定把东西收好,走道用吸尘器仔细吸过不露出施工痕迹,才不会影响其他住户的生活品质和安全。如果穿着工作服进入商场,有的人会特地在进门前撢撢身上的灰尘,把鞋底的泥沙用力刷掉。这些都是出于对自己职业也对别人的尊重,而这样的尊重反过头来又会赢得他人的尊敬。

正因为专业不被看轻,使得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都抱有一份荣誉感,就有动力要求自己更加精进以捍卫自身专业形象。试想,当一个人做着被社会觉得低下,自己也觉得擡不起头的工作时,又怎么会有心情认真做好呢?当然就更没有心情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了。这样的社会氛围,当然拉不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澳洲人对专业的尊重也反映在「信任」上。

第一年刚到澳洲时,有次租屋处的电铃对讲机坏了,房仲约工人来修理的时间竟然是早上六点半,我下巴差点没掉下来,那可是我刚从被窝里爬出来,赶着滚出门上班的时间耶,下班后不行吗?台湾水电师傅都很有弹性可以约晚上八点的。房仲却说没办法:「他们就是这么早,下午三点多就收工了,最晚到四点。」那要修理多久?会延误我上班吗?「没关系,妳就出门啊,他修好自己会走。」心里正想着是否安全,房仲却一副「不都是这样吗」的样子,让我也不好意思质疑。私下问澳洲朋友,得到的答案是「Why not」,还有人说:「房仲有钥匙,太早的话我都继续睡,让他们自己开门进来弄。」

即便知道房仲有固定合作的特约电工,行事作业时会特别小心免得砸了长期饭票,但台湾即使是和业主长期合作,双方也不见得能做到如此互相信任,毕竟两边都怕万一有个什么纠纷挥不清就麻烦。澳洲人这种合作模式能行之有年,肯定是建立在双向信任的深厚基础上,让人不得不佩服。

后来的诸多经验也不断地验证了这种澳洲人的互信模式。我住的小公寓总共只四户人家,除了我们家,其他三户都是独居,住户简单,彼此熟识并互相照看门户。时不时会收到某户的 E-mail 通知大家他约了人来修理东西,修理工人名叫某某,某某有钥匙会自己开门进来,修完收工会自己锁门离去,要是见到某某在他家开锁进出,千万不要紧张。

我一开始总觉不可思议,这需要多强大的互信基础啊!但回头想想,如果我愿意信任医生在打开我的肚皮后,即使没有我盯着他看,他也会帮我把肚皮原原本本缝好,不偷拿我的心肝肾,那信任专业工人即使无人在场他同样会把东西修好、归位、锁门才离开,不也只是刚好而已吗?

澳洲人对于专业的尊重和信任,常让我觉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真正贯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反而是老笑自己没文化的澳洲人!澳洲人相信,接受国民教育是为了拥有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文化素养及道德品格,若再往高学历发展,那是为了钻研学问,如果对做学问没有热情,倒不如学习一技之长,本来就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吊书袋,无需强求。

也因此,澳洲很多年轻人高中毕业后不急着考大学,而是前往技职学校学习感兴趣的专长,把嗜好磨练成专业技能,最后成为职业。志向不明确的孩子同样不急着读大学,给自己一年时间四处打工或旅游,累积生活和工作经验后,再决定要念大学还是去技职学校。台湾回不去了的技职教育在澳洲绝对不是学生的次等选择,更不是没有选择的人才去读,从锁匠、水电工、建筑工人到心理咨商师、翻译员,还有更多我叫不出名字但对他们的手艺肃然起敬的专业人士,都是在技职学校里训练的。

另一方面,澳洲的技职学校还扮演着很重要的「再进修」(further education)功能,在职人士无论本身拥有何种专业或学历,同样会前往技职学校进修专业执照或研习课程。以我的专业来说,就算工作经验再资深、即便手握国家证照和博士学位,若想从事临床教育,一样得去技职学校拿「教育训练」的证书才可以。

澳洲的移民政策严格,经常有想为子女超前部署的父母私讯询问:「希望孩子未来可以移民澳洲,请问建议念什么科系呢?」答案是工人。

真心不骗,也绝对不是讽刺,很多国家的父母从小推搡着孩子读书,学历要高、再高、更高,然后出国深造找机会移民外国,但连续好几年了,澳洲技术移民的清单上名列前茅的都是「专业技术人士」:砖头工人、木工、油漆工、水泥工、水管工、电工……这些在台湾被视为「不念书只能去做工」的「工人」不只年年榜上有名且年薪百万不成问题,反倒是医生、牙医、工程师这些刻板印象中的「高级职业」,今年还有移民机会明年可能就被除名,有的甚至不在名单上。这样看来,在澳洲,年薪百万的工人才是人生胜利组呀!

(本文摘自《澳洲认真使用须知》/时报出版)

【内容简介】喜欢在字尾加上和袋鼠kangaroo一样的roo、答案写的和课本一模一样叫抄袭、买房卖屋都是小槌子猛敲的现场拍卖,澳洲人到底是英国人的复刻,还是美国人的翻版?

Down Under行前注意事项:

˙多数时候被画在世界地图下方。

˙保育类动物的生存权比人类还大。

˙与陌生人聊天是重要的礼仪。

˙人人自豪并推崇多元社会(multicultural society),极具包容力。

˙排队间隔须宽广到能做国民健康操。

˙「can」请以美语口音发音,但「can’t」需以英式「抗特」发音。

˙博爱不是座位而是种精神。

˙运动和吃饭睡觉拉屎同属生活的一部分,无关喜爱与否。

˙夹脚拖百搭,去哪里都可以穿。

˙没有户籍系统、没有身分证、没有社会安全号码。

˙游泳是国民运动,最好会打无板篮球、板球、澳洲足球和英式橄榄球其中一种。

˙几乎所有学校的校训都是当个「好人」。

˙长短厚薄衣物都要带,一天内就能上演四季轮回又轮回。

˙大学老师的薪水不见得比公车司机高,黑手常常坐拥半山腰海景豪宅。

˙国家的历史很短但土地的故事很长。

˙虽有健保但并非所有医生都加入,且看诊费为自由定价。

˙不只是罪犯的后代,还是淘金客的后代、原住民的后代、迷航船员的后代。

【作者简介】二花小姐

土生土长台北人,现任澳洲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临床教育训练经理,兼职大学讲师。

二○○三年勇闯澳洲大陆,在白人占绝对优势的环境里愈挫愈勇,从含蓄内敛的台湾小女人蜕变为敢怒敢言的澳客。

面对异国文化惊吓努力调整脚步,同时回头思索自身民族文化与历史定位,在生活中观察澳洲文化、职场、教育,亦在成人教育现场反思中西教育教养对人格与生活态度之塑形。

书写着关于澳洲的一二三事,以及那些在澳洲遇到的鸟事,愿透过台湾眼、台湾心,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澳客经。

FB:「二花小姐」

IG:「miss_twoflower」

《澳洲认真使用须知》/时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