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书摘》仙子和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会尽全力满足孩子的愿望,带来平时爸妈会啧啧啧摇头说不行的礼物。(示意图/shutterstock)
虽然和其他西方国家相比,澳洲的宗教氛围没那么强烈(至少纸钞上头没提到上帝),圣诞节依然是一整年的重头戏,和华人的过年一样是阖家团圆的大日子。家人从四面八方赶来集合,一年只用一次却完全不马虎的圣诞树、花俏也花钱的圣诞装饰、庭院里比夸张的圣诞灯饰、烧脑又烧钱包的圣诞礼物、名正言顺喝酒狂欢的圣诞派对,反正圣诞节就是应该热热闹闹又笑中带泪。
当然,还有孩子最期待的圣诞老公公。
每年一到十一月,邮局、店家和商场就迫不及待摆出上头写着大大「Santa’s Mail」的圣诞老人邮筒,让孩子投递写给圣诞老人的许愿信。等到时间如火如荼来到十二月,各大百货和诸多景点更是纷纷请来圣诞老人坐镇。年终学校妈妈聚会的餐桌上,总是准时出现「圣诞节礼物买好没」、「藏好了吗」、「我家车库可以借妳藏礼物」此话题,接着就是一连串让整桌妈妈都笑出眼泪的「穿帮」和「差点穿帮」故事。
以前各大商场会自掏腰包聘请圣诞老人,让无论是逛街巧遇还是专程而来的孩子和圣诞老人拍照、说话,这几年愈来愈多圣诞老人有自己的经纪人和团队,想见上一面、和他说说话,得先付钱给他的精灵(elf)买合照产品才行。
我个人觉得,见圣诞老人一面、坐他大腿合照还要花钱,好像违背了圣诞节「给予」(giving)的本意,每次想到不够富裕的家庭要怎么对孩子解释他得不到坐在金碧辉煌大椅子上、细雪纷飞梦幻场景里的圣诞老人的注视,是因为家里没有多余的钱可以花,心中油然而生的难过就像为过节的热烈气氛浇了一盆冷水。
当然,这是我自己的内心OS,花钱见圣诞老人值不值得见仁见智,但永远不乏等着和圣诞老人合照的父母和孩子大排长龙。想见圣诞老人原因无他,只因圣诞老人是孩子心中带来礼物和欢笑的大神!圣诞老人会尽全力满足孩子的愿望,带来平时爸妈会啧啧啧摇头说不行的礼物。
另一方面,澳洲小孩不只深信圣诞老人,还有各种仙子(fairy)。牙齿仙子、艺术仙子、长大仙子、健康仙子……每个仙子都有专属的工作职守,澳洲家庭的花园里经常看见孩子为仙子们建造的仙子花园,让整夜忙着家家户户拜访小孩的仙子飞累了可以在手作的木头椅上坐下来歇歇翅膀,用树叶卷起或贝壳做成的杯子喝一口水。澳洲父母帮忙建造或添购仙子花园的材料、迷你家具和日用品完全不手软,还有很多人因为孩子怕仙子进不到家里,特地在屋里屋外的墙壁上安装任意门的精致升级版,仙子小门是也。
说真的,澳洲孩子是不是都相信圣诞老人和仙子我不知道,澳洲父母倒是很愿意鼓励孩子相信。虽然澳洲父母其实分两派,来自圣诞节或宗教文化不那么浓厚国家的父母,普遍比较倾向早早告诉孩子根本没有圣诞老公公和仙子。西方国家,尤其是来自寒冷欧洲国家的父母,则大多年年兴高采烈又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个秘密。
还记得那晚的澳洲妈妈说,那年她十三岁的儿子又提出「究竟有没有圣诞老人」这问题时,她想,十三岁的大男孩了,大概也猜到礼物其实都是爸妈准备的,便直截了当承认,没想到大男孩的双眼立刻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噙满泪水……虽然孩子很快就想通了,也觉得没什么,反而谢谢爸妈一直以来扮演圣诞老人送上他想要的礼物,事后还帮忙爸妈瞒着七岁的妹妹,鼓励妹妹相信圣诞老人会带来她梦想的礼物,朋友还是难过极了,原来孩子心里虽有怀疑,但其实是想要相信的啊!她觉得自己亲手摧毁了孩子心中那份童真和美好,整桌妈妈则无不为这个故事手捧心口眼中泛泪,「Aw……」地长叹不已。
我家小少女至今依然相信圣诞老公公,除了每年都准时写信给圣诞老人,每到十一月也开始用「圣诞老公公在看你,你会没有圣诞礼物!」威胁调皮捣蛋的弟弟。
是的,十几年过去了,我们还在当孩子的仙子和圣诞老人,也依然扮演送巧克力蛋的复活节兔。让孩子相信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对抗同学和朋友的闲言碎语。
每个孩子知道圣诞老公公没有来的时间不同(我不是说「没有圣诞老公公」喔,我只说他「没来」),从幼儿园起挑战就陆续出现,年纪愈大、怀疑信仰圣诞老公公的朋友愈多,难度自然愈高,也不知道是孩子成熟了还是爸妈懒得再装。搞得我每年都要面对下课回来书包都还没放下就等不及探妈妈口风的孩子,「××同学说没有圣诞老公公,礼物都是爸妈买的。」「妈妈,圣诞老人就是妳吗?」
每一年,我都从问话的语气和表情中揣摩孩子的心情,除了考量「谎言」、「真相」、「现实」、「拆穿」,更想小心呵护「究竟孩子内心深处想不想相信真的有圣诞老人?」
确实,孩子总有一天会发现,仙子和圣诞老人并没有真的为他们留下纸条和礼物,我却也相信,那么多年深信仙子和圣诞老人的孩子必定有颗柔软的心,仙子和圣诞老人鼓励他们做个好孩子的只字片语也都深深刻印在他们的心里。孩子即使一时无法释怀,总会明白父母的心情,就像那些已经知道圣诞老人并没有来的大孩子和大人,都愿意回过头小心翼翼地守护仍然深信不疑的孩子心中那份期待。正是因为他们知道那份深信是如此美好,如此为可能不那么顺心的生活充满神奇的力量。
在我成长的过程里,并没有被正式宣布圣诞老人没来的那个 moment,反正有那么一天,我就是知道了,知道圣诞老人的礼物都是妈妈准备的。我没有觉得自己被骗了的愤恨,反而充满无限温暖、无限感激。没有失望,只是在心里对天真的自己微笑,我知道我的心里永远都会留着那块柔软之地。柔软,是因为我的天真曾经如此被小心守护着。
有没有仙子和圣诞老人,对愿意孩子相信的父母来说不只是「给孩子错误的希望就会失望」这么简单。每次孩子问,我只回答:「如果你相信就有,如果你不相信,有没有对你来说都无所谓。」
的确是这样子,我们虽然没看见仙子和圣诞老人,他们也没有留下字条和礼物,但他们真的没来吗?真的不存在吗?谁也没有证据呢。我们不也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吗?那举头怎么就不能有仙子和圣诞老人了呢?
相信有仙子和圣诞老人,是孩子心底那份被护卫着的安全感,是一种被专属天使庇护的温暖。如果教孩子不去相信仙子和圣诞老人,那面对书页里骑着喷火龙的王子、说话的动物、发亮的玻璃鞋……又该搭配什么样的说词?孩子的纯真和想像力不正是成年的我们叹息找不回、每对父母一心想要孩子保有的珍贵资产吗?我们又做了什么小心守护它呢?
对澳洲人来说,「相信有圣诞老人」对孩子的意义就是对于美好事物的想像和信仰。相信有位慈祥的大胡子老人会驾着魔法雪橇,由施了魔法的憨厚大麋鹿领头,前往世界每个角落,轻轻为睡梦中的孩子放下礼物,无论血缘身分、无论聪明愚昧、无论贫穷富有,老人对待每个孩子的心情都一样。
这信念是如此单纯美好,为此,孩子愿意努力学习做个好人。这样的单纯和美好,值得孩子拥有和信仰。
也难怪那些情愿孩子相信圣诞老人的父母们,在听到又有哪个孩子被告知「这世界上没有圣诞老人」时,会手捧心口、眼光泛泪地露出心碎的表情。
(本文摘自《澳洲认真使用须知》/时报出版)
【内容简介】喜欢在字尾加上和袋鼠kangaroo一样的roo、答案写的和课本一模一样叫抄袭、买房卖屋都是小槌子猛敲的现场拍卖,澳洲人到底是英国人的复刻,还是美国人的翻版?
Down Under行前注意事项:
˙多数时候被画在世界地图下方。
˙保育类动物的生存权比人类还大。
˙与陌生人聊天是重要的礼仪。
˙人人自豪并推崇多元社会(multicultural society),极具包容力。
˙排队间隔须宽广到能做国民健康操。
˙「can」请以美语口音发音,但「can’t」需以英式「抗特」发音。
˙博爱不是座位而是种精神。
˙运动和吃饭睡觉拉屎同属生活的一部分,无关喜爱与否。
˙夹脚拖百搭,去哪里都可以穿。
˙没有户籍系统、没有身分证、没有社会安全号码。
˙游泳是国民运动,最好会打无板篮球、板球、澳洲足球和英式橄榄球其中一种。
˙几乎所有学校的校训都是当个「好人」。
˙长短厚薄衣物都要带,一天内就能上演四季轮回又轮回。
˙大学老师的薪水不见得比公车司机高,黑手常常坐拥半山腰海景豪宅。
˙国家的历史很短但土地的故事很长。
˙虽有健保但并非所有医生都加入,且看诊费为自由定价。
˙不只是罪犯的后代,还是淘金客的后代、原住民的后代、迷航船员的后代。
【作者简介】二花小姐
土生土长台北人,现任澳洲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临床教育训练经理,兼职大学讲师。
二○○三年勇闯澳洲大陆,在白人占绝对优势的环境里愈挫愈勇,从含蓄内敛的台湾小女人蜕变为敢怒敢言的澳客。
面对异国文化惊吓努力调整脚步,同时回头思索自身民族文化与历史定位,在生活中观察澳洲文化、职场、教育,亦在成人教育现场反思中西教育教养对人格与生活态度之塑形。
书写着关于澳洲的一二三事,以及那些在澳洲遇到的鸟事,愿透过台湾眼、台湾心,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澳客经。
FB:「二花小姐」
IG:「miss_twoflower」
《澳洲认真使用须知》/时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