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是「垃圾」! 叛逆师告白:台湾只想复制顺从的人

▲考试的时候总是人挤人,不只是学生,连家长都被卷进升学压力中。(图为示意图/记者周宸亘摄)

作者黄益中摘自:宝瓶文化出版《向高墙说不》

●精选书摘内容

用全世界最久的时数,教出只会写摹本的学生

上第一堂课时,我总是喜欢问高中生一个问题:「回想国中会考结束后,包括你在内的多数同学,回到学校的第一件事是做什么?」学生们的回答也许不尽相同,但最后一定会得到一个共同达案:大家都会把旧课本丢到大麻袋资源回收。

问题来了,我问学生,你们家里都有书吧爸妈也会买书吧?这些看完的书你们会放在书柜,如果放不下或再也不看了,你们会丢到资源回收吗?不会,顶多转送给有需要的人。只有垃圾才会进资源回收桶,所以你家里的书不是垃圾。那为什么学校的教科书会进资源回收桶?对,因为它已成为垃圾。

垃圾看多的结果是什么?

我曾受邀担任某基金会征文比赛的评审,整整看了一百多篇稿件,心里很纳闷,为什么百分之九十的文章都长一个样?这里面一定包含「起、承、转、合」:开头会叙述作者多坏、多不孝顺,接着是亲人、朋友甚至宠物往生,然后作者顿时悔悟而流泪,最后结论一定会停在「决定做一个更好的人」,有的还会加上感谢上帝、感谢神明等。文章的大致架构不脱上述原则,比较厉害的,会在每段文字上使出华丽的雕砌,用很厉害但我看不懂的成语,描述一件应该很简单的事情。

作文不管是题目、还是学生交上来的成品,总是千篇一律。(图为示意图/记者卢映慈制)

为什么台湾中学生不上哲学课?

爱因斯坦说:「专家还不是训练有素的狗?」这话并不是偶然而发的,多少专家都是人事不知的狗,这种现象事会窒死一个文化的。──陈之藩,〈哲学家皇帝〉,1955年。

陈之藩的这番话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因为这篇文章多年来都是高中国文的必选教材,学生们也多能琅琅上口。陈之藩很钦佩美国学生的独立自主,他说:「中学生送牛奶、送报;大学生作苦力、作仆役,已经是太习惯了的事。这些工作已经变成了教育的一部分。一个个美国孩子们,永远独立、勇敢、自尊,像个哲学家帝王。」

不过,有件事他觉得奇怪,「大概是人文素养吧。我在此三、四个月的观感,可以说:美国学生很少看报的。送报而不看报,这是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

所以他才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来批评欠缺人文素养的专家们。(爱因斯坦的原文是这样说的:对学生来说,获取对价值观的了解和活生生的感觉,是重要的。他必须鲜明地感受美感和道德上的良善,否则他有了专业知识,只是更像一条训练有素的狗,而不是协调发展的人)

可惜的是,即便国文课本都这样写了,我们的教育仍旧不重视人文素养与哲学教育。就连正在研拟、预定107年(编者按:日前教育部已公布课纲延后到108年)上路的12年国教课纲,也看不到关于「哲学推理」和「批判思考」的课程被纳入。

▲哲学课对很多人来说,不过是遥远、模糊高深,甚至可以拿来睡觉的课。(图/达志示意图)

哲学教育在高中阶段被忽视的事实,也能从大学的转系人数看出来。以辅大哲学系为例,2016年竟高达57人申请转系,整个系也不过120多名学生,难怪该系教授会感叹「这是一个令哲学系最不堪的日子」。不过,我想这些学生并不是因为读了才发现志趣不合,他们当初压根儿就不是为了哲学才选读该系,纯粹是当个跳板罢了。

我们也不需太苛责这些学生,是整个社会对哲学教育的忽视,才使得学生必须另作打算。看看法国、义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在中学便把哲学列为必修,德国、瑞士、瑞典等国则列为选修。台湾人不是最羡慕欧洲开明的教育吗?怎么碰到哲学就缩了手?

我想有两个原因使然。第一是威权教育的遗绪,台湾的教育并不是真想教学生思考,老师虽然口头上会说「同学要多问为什么哦」,然而一旦学生真的问起为什么,刚开始可能还会心平气和回答,等到学生愈问愈多、愈问愈尖锐,比如「为什么只能穿白鞋白袜?」「为什么早自习不能滑手机看报纸?」「为什么上课不能看别的书,你上的课我已经懂了啊!」很多时候老师根本答不出来或无法回答。

其实,若从学生本位的观点出发,学生本就该有一定程度能决定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像进监牢般受到无止境的约束。

承认吧!我们其实害怕学生思考,我们期望的「好学生」是服从、是顺从。

★本文经宝瓶文化出版授权,摘自《向高墙说不》。

权利是与生俱来的,

使用权利的能力,则要靠教育启发!

「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村上春树

制度的不公不义、荒谬的歧视言论、贫穷的阶级复制……

◎ 徒有思想僵化的教育体制,学生的未来在哪里?

◎ 穷人难以翻身,注定沦为阶级复制下的牺牲品

◎ 凭什么同志的幸福权利,掌握在他人手里?

◎ 性别歧视引来仇恨与绝望,是谁让憾事一再发生?

◎ 别抹杀他们的教育热忱,把劳动尊严还给教师们!

您有满腹妈妈经、爸爸经想大声说出来吗?《ETtoday东森新闻云》亲子版欢迎您来分享育儿心得,灌溉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来稿请寄「parenting@ettoday.net.tw」,并请注明「个人简介」。本报保留筛选、修改权限,文章登出不另行通知,不便之处敬请见谅。

★更多孕儿婆媳、婚姻相关话题(报喜文、集气文、抱怨文等),欢迎加入「欧腻的育儿妈妈经~姐就是要碎碎念脸书社团一起交流讨论,也欢迎大家秀出任何宝宝照、怀孕照、个人美照跟脸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