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报/3D列印让垃圾变货币 塑胶银行济贫环保兼得

图、文/科技新报

远古时代,人类拿飘到海滩上的贝壳货币。如今,世界各大海滩上,却飘满了宝特瓶垃圾,或许有一天,人类得拿宝特瓶当货币了……什么,这不是未来,而是已经实现?没错,新创事业塑胶银行(Plastic Bank)正在第三世界国家推动让这些塑胶垃圾成为货币,垃圾成了钱,还能帮助广大的贫苦人民,有这种好事?这要归功于 3D 列印技术的发达,海边的宝特瓶,都可以再制成 3D 列印的原料,就在 2014 年 6 月 8 日,世界海洋日这天,塑胶银行发表第一款由回收原料成的 3D 列印材料所列印出的产品。如此一来,第三世界国家满街都是、飘满河边、海滩上的废弃宝特瓶等塑胶,都有了价值,而广大的贫苦老百姓,只要去捡它们就好了,就好像远古人类捡贝壳一样,捡来的塑胶垃圾,可以充当货币,譬如说每多少个就能交换食物,每几百个、几千个,能交换电脑,或是教育医疗服务,而塑胶银行则回收收来的塑胶废弃物成为 3D 列印材料,或印制成产品销售取得资金,来支援这些服务,或是直接列印出穷人所需生活用品给他们。于是,这个聪明的点子,一口气解决了第三世界国家的贫穷问题污染问题,利用穷人来清除垃圾,又利用垃圾来帮助穷人,而公司还可以赚钱。塑胶银行总部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现在想将触角伸往哥伦比亚秘鲁等国家。创办人执行长大卫凯兹(David Katz )表示最大的挑战并非商业模式,而是必须克服语言文化隔阂,与内心恐惧失败的障碍。塑胶银行在秘鲁,已经透过提供教育与工作机会改善了许多拾荒者的生活,甚至改变了他们与下一代的命运,也得到英属哥伦比亚资源回收委员会(Recycling Committee )所颁发的创新发明奖奖励塑胶银行发明将垃圾制成 3D 列印材料的技术。台湾的 3D 列印产业发展正遇上瓶颈,在 3D 列印机全球价格快速下降的趋势下,不少台厂淹没在这股洪流之中,在 Computex 2014 会场上,3D 列印厂商参展远逊于往年,且大多都正在与亏损搏斗中。台湾发展产业还是停留在专注于销售硬体产品的迷思中,塑胶银行的想法或许可以给政府产业界一个启发:发展新产业不是只注重做硬体,而是要参与开创一整个新的产业生态环境,需有更广阔的视野才行。另一方面,塑胶银行的例子,也再度显示,不是只有黑心污染环境,压榨人民,才能赚钱,一边做环保,一边帮助穷人,也可以是成功的商业模式,这点与先前《科技新报》报导的线上租小狗服务「小狗出租」(Puppies For Rent)有异曲同工之妙,也一样值得我们深思

One Man’s Plastic Waste is Another’s Business Mission Plastic Bank

【本文章由科技新报授权提供,更多精彩内容请详科技新报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