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打噴嚏就骨折?!注意「骨質疏鬆」2大徵兆

图/健康医疗网

骨质疏松症已被视为慢性病,须长期不间断治疗,才能持续降低骨折风险;1名75岁老妇人因腰痛急诊就医,除发现脊椎压迫性骨折,也因空洞化确诊为严重骨松,医生使用骨水泥治疗外,也嘱咐要定期回诊控制骨松,老妇人3年来从不间断用药,最近不小心发生摔倒,检查确认没有新骨折,让家人安心许多。

骨松高风险族群须定期筛检 及早治疗有助降低骨折威胁

台北荣总骨科部脊椎外科主治医师姚又诚表示,骨松在初期比较没有病痛,让人较难察觉,病患经常在发生骨折后,或身体有异常疼痛,就医才发现骨质已大量流失,不过在许多单位与人士努力下,不断提醒骨松的隐忧与危害,门诊已有越来越多高风险族群主动就医检查,让骨质及早受到保护。

姚又诚提醒,骨松高风险族群一定要定期检查,确认骨质状况,首先是停经后女性,骨头因缺乏女性荷尔蒙保护,加快骨质流失速度,根据中华民国骨质疏松症学会调查,台湾约30%停经后女性罹患骨松,其次是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病人,以及肌少症患者,分别因药物作用与肌肉丧失,让骨质快速减少。

治疗骨松两大方式 促进骨质生成国际第一线用药新趋势

姚又诚说明,治疗骨质疏松目前有两种方式,分别为抑制骨质流失与促进骨质生成,根据健保给付规定,病人确诊骨松后,第一线先给付抑制骨质流失药物,治疗一年以后,病患仍然发生骨折,才会给付第二线促进骨质生成药物。

姚又诚补充,目前国际对骨松用药趋势,已经有不同想法,认为骨质疏松严重病患,建议第一线就使用促进骨质生成药物,根据2020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学会指引,针对骨质密度小于-3、曾接受骨松药物仍发生骨折、多处骨折、12个月内发生骨松性骨折,这些具极高骨松性骨折风险的病患,建议优先接受促进骨质生成药物治疗,以提升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治疗骨松切勿擅自停药 骨质不佳骨折手术效果大打折

姚又诚指出,骨松很容易引起骨折,病人可能因咳嗽与打喷嚏比较用力,或弯腰与搬重物等简单动作,就导致骨折,更不用说跌倒或撞击,骨折伤害势必更加严重,因此治疗骨松必须像高血压与糖尿病等慢性病,长期接受药物治疗稳定骨密度,一旦擅自停止用药,骨头将再陷入骨折危机。

姚又诚提到,稳定保护好骨质,即便发生骨折,骨头伤害也会比较小,有助手术修复外,病患痊愈也会比较快;反观骨松病患,手术时如果需要用到骨钉或骨板等医材,就像盖房子把钢梁基柱打在沙滩上,很难牢牢固定在骨头上,手术成效经常打折扣,等待骨头愈合期间,也有发生骨钉或骨板松脱风险。

身高矮3公分或严重驼背 马上就医检查确认骨质密度

姚又诚强调,保护骨质一定要趁早,发现身高矮以往达3公分,或背部贴着墙壁站立,后脑杓因驼背没有办法碰到墙,就要赶快到医院检查,如果检测骨密度(T-Score)在-1至-2.5之间,已是骨质缺少,生活上要维持足够钙质与维生素D摄取,增加日照时间与运动习惯,一旦骨密度小于-2.5,需要骨松治疗。

随着新冠管制措施松绑,有许多人已出国享受假期,长辈们也希望能探访国外风貌,但愉快旅行必须有好的活动力,在外长时间走动,良好骨质与肌力都非常重要,即便意外摔倒,骨折风险也会大幅降低;姚又诚呼吁,骨松高风险族群一定要早期且规律检查,一旦确诊不要随意停药,才能维持良好骨质状态。

本文转载自《健康医疗网》,原文为:治疗骨松最怕任意停药 成果前功尽弃再陷骨折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