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德族是否将调整对美战略?

伊拉克的自由斗士向来被视为美国最忠诚的朋友,但是随着伊斯兰国灭顶之日的到来,双方的矛盾也逐渐激化。(美联社

伴随着多国部队即将对伊斯兰国在伊拉克的最后据点摩苏尔发起进攻,巴格达当局德族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深化。虽然同样是美国领导下的反伊斯兰国联盟成员,由什叶派穆斯林组成的巴格达当局与库德族组成的自由斗士(Peshmerga)对于伊拉克的战后发展却有完全不同的理想。前者希望维持伊拉克共和国的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后者则希望建立独立的库德斯坦共和国。

出于恐惧自由斗士在打击伊斯兰国的表现上太过亮眼,伊拉克总理阿巴迪(Haider al-Abadi)于8月17日要求他们停止向摩苏尔前进。然而,相对于在与伊斯兰国开战头两年中,被打得兵败如山倒的伊拉克政府军,库德族人自认是抵御极端组织的中流砥柱,并且希望美国能出面主持公道。只是根据库德族人经营的网路新闻Rudaw报导,美国的立场已经偏向伊拉克政府

8月19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唐纳(Mark Toner)明确表示,在伊拉克作战的所有武装团体,包括自由斗士在内都必须要置于巴格达当局的控制之下。唐纳表示美国鼓励伊拉克政府与库德族人出于将伊斯兰国驱逐出摩苏尔的目的,建立更紧密的联系管道。他指出,为了从伊斯兰国手中解放伊拉克,相关的对话与会面已经在进行中。

显然,库德族人对唐纳的主张并不满意。伊拉克库德斯坦自治区自由斗士事务部(Ministry of Peshmerga Affairs)于8月20日发出新闻稿,对美国的决定表示遗憾。该新闻稿表示,尽管从宪法定义上来看,自由斗士的确属于伊拉克共和国武装力量的一部份,但是巴格达当局并没有为库德族战士们提供足够的武器装备与训练。

新闻稿同时明确指出,自由斗士只有可能接受库德族斯坦自治区,而非伊拉克政府军的指挥。但是对于与伊拉克政府军在战场上的协调与合作,这份新闻稿也采取不排斥的态度,并且向所有支持过自由斗士的国际力量表达感谢之意。尽管库德族自治政府试图回避与美国撕破脸,然而反美情绪这几天在自由斗士经营的脸书页面上却异常强烈。

2003年美军出兵伊拉克时,支援作战的库德族人在他们的RPG火箭推进器上挂着小面星条旗,象征着他们确实曾经真心相信美国是来主持正义的。(美联社)

脆弱的同盟

美国与库德族的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当时统治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奥图曼帝国已经战败,美国方面一度希望根据前总统威尔逊(Woodrow Wilson)提出的「民族自决」在中东建立一个独立的库德斯坦共和国。当奥图曼帝国因1920年签署的《色佛尔条约》(Treaty of Sèvres)而瓦解时,库德族被赋予了一小块土地做为自己的家园。

只是这一小块土地,还是在1923年签署《洛桑条约》(Treaty of Lausanne)后成为伊拉克、土耳其伊朗国土。由于当时的美国已经重新回到参加一战前的孤立主义路线,并没有积极协助库德族人争取权益。这看在库德族人眼里,是他们在历史上第一次遭受美国的背叛。所以,美国人与库德族的联盟从一开始就是相当脆弱的。

要等到1963年,华府才出于推翻伊拉克军事强人卡塞姆(Abdel Karim Kassem)的需要而与库德族恢复了联系。只是非常讽刺的是,当时美国在伊拉克支持的主要对象就是后来大举镇压库德族人的阿拉伯社会主义复兴党(Baath Party)。而在卡塞姆政权被推翻后不久,由贝克尔(Ahmed Hassan al-Bakr)担任党魁的复兴党就被伊拉克联合政府所逐出,再度转入地下化。

一直要等到1968年,贝克尔的表弟萨达姆·海珊(Saddam Hussein)才以铁腕手段协助自己的表哥夺回伊拉克的执政权,并建立以复兴党为主导力量的一党专政政府。起初库德族人在美国的建议下,选择接受复兴党的领导来换取高度自治。当时担任伊拉克副总统的海珊,还在表哥贝克尔的委任下进出自治区与库德族谈判,双方还一度发展出十分密切的关系。

可是到了1972年,一心想要推动泛阿拉伯主义的海珊越来越不受贝克尔的控制,开始出现向苏联靠拢的迹象。这使得美国与伊朗巴勒维王朝逐渐将海珊视为威胁,并且怂恿库德族起来反抗复兴党政权。在美国与伊朗双方的支持下,库德族成立一个名为自由斗士的武装,开始打起独立建国的旗号与伊拉克政府军作战。

结果,由于贝克尔政府与巴勒维王朝借由签署1975年的《阿尔及利亚协议》(Algiers Agreement)解决了双方的边界问题,美国与伊朗又撤销了对库德族人的支持。于是在接下来长达16年的时间,美国完全放任海珊对库德族人的残酷镇压。而在彻底压制国内反对力量后,野心高涨的海珊居然在1979年发动流血政变推翻贝克尔,正式成为了伊拉克总统。

库德族坚决反抗海珊的暴政,换来的却是伊拉克政府军的化武攻击还有美国政府的不闻不问。这看在库德族人眼中,足以形成美国在历史上第二次对他们的背叛。接着,要等到1991年美国发动「沙漠风暴行动」(Operation Desert Storm)出兵中东的时候,库德族才又再度被启用成为多国联军抵抗海珊侵略科威特的盟友

虽然已经有被美国背叛过两次的纪录,但是库德族人还是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与美军合作。这一次,库德族的付出得到了有限的回报。美国政府在伊拉克北部划下了一条禁航区,禁止海珊再派空军空袭库德族。在美国的帮助下,他们也在库德斯坦自治区内设置了议会。只是外族的威胁暂时消失后不久,库德族内部又爆发了内战

1996年,在海珊的暗中挑动下,库德斯坦民主党(Kurdish Democratic Party)向位于自治区首府艾比尔(Erbil)的库德议会发起进攻。反抗海珊的库德族人也组织库德斯坦爱国者联盟(Patriotic Union of Kurdistan)与之对抗,双方死伤都极为惨重。这场骨肉相残的内战,要等到时任美国总统的柯林顿(William Clinton)出面斡旋,才于1998年宣告结束。

接着,小布希总统(George W. Bush)于2003年发起以推翻海珊为目标的「自由伊拉克行动」(Operation Iraqi Freedom)。由于土耳其不支持美国,这次库德族人逮到了机会向美军提供军事基地。无论是在推翻海珊,还是接下来与盖达组织的战斗中,库德族人因为英勇善战的表现而普遍获得美军的肯定。不过,面对反对美国出兵伊拉克的国际舆论,小布希始终没有支持库德族人独立建国。

相比起由美国所扶持的伊拉克亲美政府,库德族人获得的美国军事援助一直都相当有限。因此当伊斯兰国在2014年崛起时,他们首当其冲的遭到激进组织屠杀。在库德斯坦自治区方面的不断呼吁与要求下,美国国际开发署五角大厦才做出回应,开始在经济与军事上协助他们抵抗伊斯兰国的烧杀掳掠。库德族人一方面欢迎美国的协助,但同时却也没有忘记过去数次被美国背叛的历史。

库德族战士在脸书上贴的宣传海报,呼吁世界不要忘记是谁在抵挡伊斯兰国的攻势。(照片来源: ‎پێشمەرگە - Peshmerga‎ )

复杂的伊拉克战后局势

至少在2015年底伊拉克政府军逐渐恢复战力以前,装备美式武器的库德族自由斗士一直活跃在抵御伊斯兰国的战场上,防止他们夺下更多的土地。他们与在叙利亚境内的人民保卫军(YPG)结合,逐渐成为一股令各列强国家无法忽视的武装力量。而从伊拉克政府的角度来看,一个获得美国支持而逐渐壮大的库德族武装,当然是威胁程度不下于伊斯兰国的心腹大患。

从巴格达当局维护主权与领土完整的角度来看,他们希望自由斗士接受指挥的要求似乎是合情合理的。首先,目前伊拉克的什叶派政府,本来就是在海珊被推翻后由美国一手所建。若选择让库德族独立建国,美国就必然会受到国际社会铺天盖地的指控,认为当年不具联合国授权的出兵行为根本不是推翻暴君,而是要分裂另外一个主权国家。

其次,则是出于同是什叶派国家的原因,巴格达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也维持密切的合作关系。甚至伊朗政府还一度派出过革命卫队,协助伊拉克围剿伊斯兰国。一旦美国由原本的反伊斯兰国盟友转变为伊拉克国土的分裂者,巴格达当局势必会倒向伊朗或者俄罗斯的阵营,成为华府中东秩序的挑战者。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舍弃巴格达当局帮助库德族人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更何况,库德族人并不只是伊拉克的问题,同时也是土耳其与叙利亚的问题。美国的另外一个北约盟友土耳其,也同样出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而派出战斗机轰炸过伊拉克与其境内的库德族。尤其是土耳其境内的库德族工人党,更是已经被安卡拉当局视为恐怖分子看待。已经有不少观察家认为,土耳其开始倒向俄罗斯的原因,就是恐惧美国支持库德族工人党的独立运动。

而在叙利亚,库德族人民保卫军在吸引了大批反对阿塞德(Bassar al-Asad)政权的阿拉伯人士加入后,发展成实力更为雄厚的反伊斯兰国主力军,即叙利亚民主军(Syrian Democratic Forces),并且获得美国的空中与武器装备支持。然而在政治上,美国还是支持温和派的阿拉伯裔反对人士为主,并不打算让库德族在与阿塞德政府的谈判中扮演一个要角。

这一系列的安排,尚不足以让库德族自治政府与美国闹翻,但是却让许多自由斗士的军人在自己的脸书页面上抱怨连连。他们当中有不少人认为,自1963年与美国建立合作关系开始,库德族做牛做马般的牺牲奉献与卖命,换来的却是好几次的无情背叛。而且即便英勇的与伊斯兰国作战,库德族人也没有得到需要的重型武器。有鉴于此,他们认为库德族应重新检讨与美国的关系。

甚至,也有部份自由斗士的官兵开始相信一些毫无根据的阴谋论,认为伊斯兰国根本是美国扶持起来屠杀库德族人的。有一些库德族战士,更是毫不掩饰的在网路上表示自己对普丁的赞美,并认为相较于美国,可能俄罗斯甚至于中共更能够助库德族一臂之力。由此可见,击败伊斯兰国后的中东局势,似乎只会令美国更加的头痛与疲于奔命。一切的挑战,也只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