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黟县模式”

图为队员们在黟县碧山进行问卷调查。

2009年7月8日-15日,安徽大学历史系赴黟县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就《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管理的创新模式思考》为主题,在黟县开展系列实地调研。8天中,团队成员走访了黟县县政府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办公室(文物管理局规划局)、文化局建设局、旅游发展委员会,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屯溪)等相关部门,并实地调查了黟县县城、西递宏村屏山关麓南屏等国家级或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村以及其他诸如碧山、星火普通村落。在对集聚式古村落、散落民居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又对政府工作人员和普通民众以及部分游客进行访谈,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

在对政府部门的访谈中,黟县副县长、遗产办主任陶平介绍黟县目前管理模式说,黟县积极吸取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经验,譬如西递古民居修缮的九步法,这是得到国家文物局大力肯定的文物修缮工作程序。目前,黟县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古村落保护模式,即,硬件上,整治大小2个环境;软件上,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之间保护、开发等4种关系;措施上,做好开发保护4项举措;成效上,他认为这“维护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了文化遗产的文脉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由静而动,最终体现古村落的社会经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

文管局局长倪国强也向我们介绍了黟县文物管理局和规划局合署办公的情况。他说,黟县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办公室与文物管理局、规划局是一个机构、三块牌子。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合署办公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部门间沟通不畅、政令难以统一等状况。高一级的文物、规划部门在黟县与同一个单位进行对接,使得黟县在具体保护过程中可以更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充分利用好文物及规划领域的法律法规,可以更好地保护黟县的诸多文化遗产。倪局长还指出,合署办公对于文物及规划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地要求,遗产办将在这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作为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黟县历史文化的保护吸引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化界人士的关注。在碧山猪栏二吧,我们对中国金陵印社社长、金陵书画院院长许炯进行了访谈。许社长为黟县的发展提出建议,“再造仿徽派建筑要学习民国建筑采取的中西合璧思维”,吸取众家之长,灌注文化的精髓,而不是刻意、呆板、粗鲁地进行文化表象保护。

民间也有很多徽州古文化研究员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宏村汪瑞华便是其中之一。“保护徽州古民居必须遵循历史和民族文化,不可以形式上去仿制,要把民族文化的元素融入民居保护之中”,汪瑞华如是说。

国内外学者对于徽文化、黟县文化的关注,足以让我们对于该地域的保护及历史文化名城名村的建设前景感到欣慰。

据悉,此次实践活动是针对国务院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一年后实施状况所作专项调研。

本文来源:安徽大学历史系学生2009年暑期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