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新视界:王义桅》中欧关系脱胎换骨
经历了40余年的快速发展,中欧关系生动体现中国改革开放与欧洲一体化的巨大成就,正在经历从全球化自然分工到发展战略自主对接的巨大转变。
所谓全球化的自然分工,就是作为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体系中形成的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当欧洲资金、技术遇到中国市场,当中国制造遇到欧洲消费,既创造中欧互为最重要贸易伙伴的奇迹,也产生诸如反倾销、反补贴等纠纷。这种自然分工模式面临升级换代的挑战,中欧各自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结构也在转型升级,中欧关系必须上升到发展战略的自主对接新阶段。
所谓发展战略的自主对接,就是中欧寻求后危机时代将各自的发展战略在以下方面实现自主对接:
一是发展阶段对接:中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互补合作正在奏响工业化-后工业化(再工业化)铆合的动人乐章。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需要相关装备和生产线。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拥有性价比较高的优势富余产能。发达国家已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拥有先进技术和高端装备。三方携手开展合作,不仅可以适应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而且有助于中国装备提质升级,也有利于发达国家扩大出口,共同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
二是发展思路对接:中欧深化务实合作,特别是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可从四个领域取得突破,基础设施、第三方合作、金融合作、投资自由化水准,这是中欧战略对接的路径和重点。值得一提的是,中欧双方可以装备制造为重点,在第三方合作上取得突破,成为中欧合作新亮点,引领国际合作新潮流。中欧探索出以合资、公私合营(PPP)、特许经营等方式开拓第三方市场模式,完全可以成为南北合作的典范。
三是发展目标对接:中欧关系早已超越双边,成为世界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利益攸关方。这就需要双方在节能环保、投资协定(BIT)谈判等方面加强战略对接,共同塑造全球化新标准,建立中欧气候变化、新型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欧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容克计划」之道,推动中欧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从全球化自然分工到发展战略自主对接的跨越,共建「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显得格外重要。
李克强总理启程访欧,参加中德总理年度会晤和第19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并访问比利时。在川普上台,推行美国优先政策,英国脱欧及世界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中欧关系继自然分工、战略对接后的第三重意义日益凸显。李克强的访欧发生在美欧北约峰会、七国集团峰会上围绕贸易、气候变化等问题龃龉不断的情形下,尤其为世界所关注。从多极化到全球化,从全球治理到多边主义,中欧关系有了新的共同使命。中欧全球层面的共同价值观在增加,这体现在:全球化的共同推动者、全球治理的宣导者、多边主义的实践者。
李克强5月24日会见德国副总理兼外长加布里尔时说:「希望我们共同发出维护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多边主义、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发展繁荣的强烈信号。」德国总理梅克尔近日公开表示,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短期或有些许甜头,但中长期将削弱本国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逆全球化」将把德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引入发展的死胡同。
而欧盟则发布《驾驭全球化反思报告》白皮书,强调全球化积极作用,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明确反对保护主义:「45%的欧洲人认为全球化是个威胁而不是机会。我们认为,如果处理得当,全球化是个机会。我们国民收入的约三分之一来自于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欧盟每七个就业岗位就有一个来自贸易,每出口十亿欧元就创造1.4万个就业岗位。」
全球化做大做强了中欧利益纽带。2004年以来,欧盟连续位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多年保持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据德方统计,2016年,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德国在全球范围内最大贸易伙伴,德国也是中国在欧洲第一大贸易伙伴。
川普首访欧洲,告诉七国集团的伙伴称,他需要更多时间思考是否坚持他的竞选誓言,使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川普和欧盟领导人容克、图斯克会晤时,反复强调德国「非常坏」,因其向美国出口了大量汽车。德国总理梅克尔日前在一场竞选活动中称,欧洲不能再继续依赖其他国家了。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对此评论说:「这是七国集团峰会最具挑战的一次。」「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捍卫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寻求与中国在气候变化和全球治理,包括海洋、极地问题上的合作,于是成为欧盟外交重点。
川普与其他G7成员国在贸易和气候变化问题上产生矛盾,让欧洲更重视与中国践行多边主义的合作。欧委会主席容克在G7峰会召开前发表演讲称,「欧洲人相信开放的社会,我们一直在寻求多边解决方案。我们要建立桥梁,而不是屏障。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宣导多边主义,因此为欧洲所看重。」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欧关系在「五通」各领域均取得了不少进展:政策沟通方面,面对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潮流,中欧共同宣导开放贸易、多边主义,是宣导全球化的支柱,和平、增长、改革、文明的四大伙伴关系稳步推进,中国与中东欧合作(16+1)成为中欧关系新亮点。
设施联通方面,中欧互联互通平台经历多轮谈判,推动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陆海联通;贸易畅通方面,中欧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正走出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负面影响;资金融通方面,中欧投资基金开始运作,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不断推进,迎来克服障碍的关键领域的艰难谈判;民心相通方面,中德人文交流机制日前启动,中欧、中法、中英人文交流机制稳步推进,中欧文化、教育、旅游、青年、体育、卫生交流如火如荼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中欧班列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运力保障。截至今年4月16日,中国24座城市已开通中欧班列线路46条,到达欧洲11个国家的24座城市。中欧班列开启欧亚内陆贸易的新时代,成本是空运的五分之一,时间比海运缩短了一半以上,在汽车零配件、保质期短的食品等方面尤其具有优势,丰富了中欧人民的生活。随着近三千列中欧班列的开启及统一标识,中欧班列规模系统效应逐渐显现,返程空车班列问题逐步得以解决。中欧班列还促进了中欧地方合作,物流、资讯流增强了中欧贸易的内生动力。
(作者为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