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新视界:王义桅》 一带一路将带领新全球化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下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今次论坛将发布白皮书,展示3年半以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成果,凝聚新的共识。事实上,现在许多人并不了解一带一路是什么。笔者认为,除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参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合作协定等具体成果外,一带一路倡议还有3个重要意义。

一是引导「后金融危机时代」新的投资方向。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包括金融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制造了许多泡沫。热钱涌至何处,当地即成一派表面上的繁荣;热钱一旦撤走,当地便陷入一片萧条,甚至出现政权紊乱、崩溃和社会动荡,比如东南亚金融危机。

一带一路建设正是把与之前数量相当的几十兆热钱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基础设施。当然这些不可能立即实现,但目前已初步显现其效应亚投行的成功、发达国家的加入,都形成重要的引领性作用,为实现实体经济再平衡和全球经济增长提供重要而坚实的基础。

二是推进新型国际贸易的增长。实体经济的萧条至今近10年,一直找不到方向,尤其是贸易增速一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在金融危机之前,贸易的增长速度两倍于经济增长速度。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是推进贸易畅通,未来10年会形成2.5兆的贸易总量,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三是促进新型全球化。「逆全球化」说法的出现,说明原来的全球化秩序难以维系。其原因在于,一则与实体经济脱离;二则发展不平衡,如内陆沿海地区川普的当选也与1%和99%的问题相关。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发展中国家,是在之前的全球化中被边缘化的国家;而今次高峰论坛后将现2.0版全球性合作,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特别是工业化进程,很大程度上解决全球化发展动力不足、方向不明确的问题。南方国家间是一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合作,通过共商共建共用,让全球化无死角,更加均衡包容普惠

笔者注意到,海外舆论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诸如「中国输出过剩产能」的声音。所谓「过剩」,多产生于发达国家出现经济危机后引起的中国出口下滑。倡议之初,的确有寻找新市场、解决实体经济压力的考量。但是这些产能并非淘汰落后的,而是遵循国际标准优质富裕产能,比如广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常需要的钢铁

中国人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一带一路倡议这样的百年大计而言,转移过剩产能是无法做成的。如果怀抱赚一笔钱就跑的心态,3年多来的进展是不可想像的。不过,不排除个别中国企业带着错误设想借机融资等,但绝非一带一路的主流,更不是发展趋势,而是中国政府一直积极规范并予以禁止的。实事求是举例而言,中国在巴基斯坦建设的电网核电都是为其提供清洁能源的,是助推当地建设和经济发展的。

日前刚结束的习川会上,中方提出欢迎美方参与一带一路框架内合作。中美共创一带一路是很有前景的。美国许多地方铁路严重老化,基础设施需要改造,中国对此有参与的空间;而美国同时也能搭乘一带一路扩大投资。

高峰论坛的召开是将倡议变成机制双边变成多边,共识变成行动。今后在几个机制化的基础上变成一个机构或组织,都是有可能的。中国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联合国框架内行动。今次论坛,联合国秘书长和各机构负责人都将来参会,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控制气候变化等目标都以一带一路为抓手实现。论坛召开以后,一带一路不局限于沿线国家,也不局限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而是着眼于更大的全球治理和经济全球化功能,我称之为2.0版本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