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开放倒逼改革 给青年人和台湾一个机会
反对设立自经区的其中一个说法指出:时机不对。因为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PP)的规划生变,而台湾目前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议(CPTPP)条件并不成熟,因此台湾不需汲汲于推动自经区。此一论点并不尽正确,自经区的主要目的系透过松绑、自由化,塑造一个加入自由贸易协定的优质环境;同时,协助服务业松绑、产业化,进而提升服务业的竞争力,创造更多高阶的就业机会,为年轻人打造发光、发热的舞台,更是重中之重。
其实若是以「时机」(timing)考量,我们认为现阶段推动自经区的迫切性更高于过去。其原因如下:即使台湾当前无法顺利加入CPTPP,但透过自经区的自由化、松绑,台湾也会更具实力和其他国家洽签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FTA)。此外,除了台湾参与CP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进展不顺利之外,台湾已连续17年沦于实质薪资停滞的困境。而实质薪资停滞不前的原因,除代工体系缺乏品牌、附加价值偏低致产业外移之外,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服务业占台湾总就业人口的6成左右,但服务业规模小,缺乏松绑/产业化,商业模式不足,国际化接轨程度低,致缺乏薪资涨升的空间。因此,透过自经区的设立,使金融、教育、国际医疗服务在自经区内先行先试,透过松绑、产业化,加速升级转型。
因此,自经区的服务业松绑、先行先试,是让台湾可以翻转低薪,迈向高薪就业的机会。过去台湾和中国大陆洽签ECFA服贸协议,是一个绝佳好机会,台湾本来有机会利用中国大陆对台湾服务业松绑,借以扩大服务业的市场规模,强化竞争力,创造高薪就业机会,但在太阳花抗争事件中流失了。现在又来了第二次机会,就是自经区的规划。透过服务业的松绑、示范,来扩大投资、更新商业模式。一旦产业扩大、竞争力加强,民众也可到自经区就业,创造更多高阶的工作机会。
至于另一个反对自经区设立的论点指出,服务业的松绑、产业化,由各主管部会可以自行负责,不必在自经区内示范。不过,我们认为,让各主管部会自己来松绑、产业化,形同同意让各部会自行订定绩效指标(KPI)。但各服务业主管部会原本就是以规范、风险考量为主的思维,各自管理的结果,其效益可想而知。就因服务业缺乏产业化思维、规模破碎,才导致今天台湾服务业薪资停滞。鉴此,透过中央跨部会,共同订定KPI来松绑、示范,如此一来,才会使各部会动起来,有产业化的压力,才会激发改革的企图心,才容易展现成效。加上赋予自经区的环境、战略目标,有助于整合各部会资源,凝聚的全民的共识。
前行政院长赖清德也指出,他在阁揆任内已提出打造自由经济贸易岛,即肯定自经区自由开放,法规松绑、国际接轨的自经区理念。不过,自经区之所以要划定区域,即有先行先试意涵,若未进行实验,贸然开放全岛自由化,若干服务业松绑可能冲击太大,不易凝聚全民共识。同时,自由经济岛全数开放,在和其他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时,也会缺乏谈判的筹码。
自经区本身就是个实验、先行先试的专区,透过法规的松绑、关务的科技化、产业的示范,来打破服务业破碎化、商业模式的不足,进而带动投资,加速升级,赋予服务业崭新的商业模式,创造更多高薪就业机会。同时,农业原料的开放进口、加值,为农民开启一片新的蓝海,也是庶民经济的体现。而智慧物流透过科技整合,关务的示范,让在美中贸易战中,供应链重新洗牌的厂商,有机会以台湾为基地,提升竞争力,也可以强化台湾厂商在全球供应链的地位。
整体而言,自经区固然有其不足之处,但如何完善缺失、创造经济动能,才是正办。否则一味墨守成规,无力因应时代的要求,无法加速产业的升级转型,台湾极有可能步入日本失落20年的后尘,而年轻人翻身的机率也微乎其微。
批评者只看到自经区的缺点,而没看到它的优点,批评后什么都不做。负面的思维,产业原地踏步,缺乏新的投资,没有新的商业模式。套一句知名歌手张惠妹的歌「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在甚么都不想要,什么都不想做,也不想松绑、产业化,如此画地自限,怎么能期望更多的投资,创造更多的高薪机会?年轻人又怎么可能会对未来抱持希望、憧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