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人权沦为大国角力工具
(图/中新社)
中美日前在阿拉斯加高层会谈中言词交锋激烈余波荡漾,3天后对抗戏码紧接着上演,美国与欧盟、英国、加拿大等国就中国侵犯维吾尔族人权共同对大陆高级官员进行制裁,纽、澳两国随后声援支持,而北京也立即制裁欧盟人士作为报复。除了官方的反制外,大陆网路也翻出8个月前的H&M公司抵制新疆棉花的旧帐,国际大厂纷纷卷入这场民族主义对抗现代八国联军的政治风暴中,相关代言艺人更成为大国政治下无可选择的风暴核心,让单纯的经济活动,摆脱不了政治的牵绊。
新疆棉花,不过是美中战略以及贸易冲突下的一个爆发点,过去华为当过主角,此次就算新疆棉花全身而退,只要美中对抗的结构继续,还是会有另一个主角出现。
美国国务院从1976年代开始,就针对美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人权状况,每年定期向国会提交《人权实践国家报告》,并以此作为美国对外经贸援助的依据。与其说美国推动的是人权外交,更精确的说法是:「人权」是美国外交的重要工具之一。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柯林顿任内美中关系的转变。1993年他上台后,随即发布行政命令要求中共以改善人权作为交换次一年最惠国待遇的条件。但当时后冷战全球化开始狂飙,加上中国改革开放浮现的庞大商机,1994年柯林顿马上反转立场,改采广泛交往政策,让这项经贸与人权议题挂勾的政策仅持续了1年。更在其第二任,协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并让其取得永久最惠国待遇。
美国以自身订定的人权标准,作为对外关系的谈判筹码,也确保自己永远能够站在道德制高点。但为国家利益而在世界各地支持威权政权,也让美国高举的人权外交,始终挥不去「双标」的批判。被称作「普世价值」的「人权」这把尺,标准常常臣服并随着美国「国家利益」而浮动,甚至消失不见;只有当他需要棒打竞争者时,这把尺才会被选择性地高高举起,成为施压筹码。
当许多人看到两岸三地的艺人与商家平台,不论是自愿或是被迫必须表态,而批评中国政府高度的政治控制时,同样被迫卷入的西方厂商,又何尝不是这些大国角力下的棋子,甚至连保持沉默的选择也没有。如果批评中国以政治力量渗透到各领域中是政治挂帅的高压控制,当今的蔡政府又何尝没有把政治逻辑强加在经济活动之上?行政院长苏贞昌第一时间批评台湾部分艺人不知轻重,只为自己利益、不知人权重要,不也是试图逼迫艺人商家表态,并把所有问题都套上自己的政治标准?
至于绿营立委提出应该抵制冬奥,不同样也是把政治对抗延伸至非政治领域的运动赛事之中?2018年底时代力量发起的「东奥正名」公投,不同意者多达577万票、占54.8%,已清楚显示出民众不希望将政治纷扰带到运动场中。
我们不反对个人或厂商自愿高举「人权」标准从事经济行为,但其他人「政治归政治,经济归经济」的价值选择也同样应该受到尊重。但是当「人权」只成为大国战略下的工具,「人权」的道德性又何存?(作者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