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企鹅/团客不来旅游业惨淡?靠真本事不怕!

▲根据旅行公会统计,2017年开春之际陆客团加自由行送件总数仅966人,创历史新低。(图/记者张一中摄)

文/廖企鹅

离开旅行社之后的我,在暖暖开了一间只有4张桌子的台式快炒小面摊,而且是没有冷气的。前年底开始,店里在下午时段便会出现一团一团的外籍客人,平均一周有3~4组,人数多在4~8人间,分别来自陆客、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地。

原来是基稫公路通车后,暖暖成了进出十分、平溪的必经要道,而到十分放天灯,则是这些外籍游客的必访之地。他们都是自由行的小团体包团,多搭乘9人座的商旅车,大部分都是在出发地订完饭店、机票后,透过Fb找台湾某包车联盟,简单预定行程就这么来了。

然而,旅游业30年的基因作祟,让我在心底浮现几个问题

一、客人的属性?

二、为何对十分感兴趣?

三、为何选择比较贵的小包车行程?

四、这些小车的联盟运作模式又是如何?

五、选定我家面摊的原因?

六、面对这样的市场我能做些什么?

因为这些旅客抵达店里的时间,通常是平日下午2~4点的非尖峰用餐时段,所以我比较有时间跟他们闲聊。过程中发现,这些旅客的收入都不错,大部分的华人旅客是家庭或至亲好友一起来旅游,而日、韩客人则比较年轻且多是2人一组的单身女性;而主要意见领袖(决定行程的人)多落在30~45歳间。几乎所有的客人都以台北为住宿点,通常连续住3~4天。

有了这样的客户侧写,果然就容易推敲出客人为何选择到十分放天灯的行程了。除了交通时间短、没有门票、可以自由逛逛老街外,最重要的观光吸引力就是「放天灯」。因为观光局近几年认真的在海外宣传台湾天灯,且根据旅游业界的「不负责任」观察发现,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海外华人市场大卖,也让「白天放天灯」成为与台湾的连结。这跟韩剧带入韩流,进而推动国人到韩国旅游的道理是一様的。

▲陆客团人数持续下滑,使得观光产业于2016年新政府就任后号召万人上街游行抗议。(图/记者李毓康摄)

这些客人虽然不会只因为要放天灯而来台湾旅游,但来台湾之后,就非常有可能选择「放天灯」这种「特殊」的「文化连结」行程。所以,推动观光产业的动力不能仅靠旅游业,影视、文化、媒体产业的影响力更大了些。只不过,台湾的这些产业近年也被归为「惨业」,推广力道不深,反倒不断扯后腿的力量还满强的。

可旅游业的天条之一,就是「你可以有宗教政治上的信仰,但没有权力排斥任何宗教、政治信仰的旅客」。所以,没有其他助力的台湾观光业者,只好回头靠自己努力的参加一场又一埸旅游交易会,慢慢推广台湾的旅游。2016年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市场来台人数爆增,就是业界勤跑多年的成果。

旅游业的存在,是为了能够「解决旅客的不便」,但对旅客来说,「很方便」却是他成行的重要条件。全包式团体旅游能一次解决旅客吃、玩、买、住的锁事,但旅客要付出的代价,就是犠牲自由度。目前受政治影响而减少的陆客,就是这一群。反观现在不断成长的自由行市场,因为智慧型手机的普及加速资讯取得便利,且旅游的网路世界是平等的,没有规模大小问题,所以9人座司导的生意仍旧接不完。这也就是为何我特别强调:若能让台湾行「很方便」,未来这块市场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台湾习惯「吃到饱」文化,所以总希望用一套方案解决所有问题。但明明是不同客群,却用相同的服务解决,导致好像什么都包、什么都做了,但顾客却都不领情。近日新闻探讨的台湾好行观巴士,就是很好的例子。

「台湾好行观巴」最早即希望能解决入境自由行旅客的交通问题,但却硬加了对外国游客不具吸引力的国民旅游景点,且站站停,导致旅游时间过长;此外,价格的制订也以国人习惯的低价策略为主,所以除了车身彩绘及站牌设计外,其他的软、硬体只能与一般公车同等级。最后的结果,就是有9成的路线变成当地人常使用的公车,如果不是有经费补助,根本就是赔钱的生意。正因如此,敏感度高的民间业者嗅出商机,走在市场前头,推出小包车旅游服务。这样的服务其实在台北、台中、高雄、花莲、台东都很盛行,只是组织松散没有企业化经营管理。如此看来,以都会中心为出发点的Day Tour,便成了值得强化的市场。

特别一提的,就是高铁、台铁、飞机虽能解决点与点的移动,却无法带给旅客旅游的体验。若想把客人引导到下个城市,最好的方法就是建构适合观光客在城市与城市间边走、边玩、边移动的观光巴士,否则自由行受益的,只会是北、高两地而已。

新北市的平溪却丝毫未受陆团减少影响,仍有许多自由行游客前往放天灯。(图/记者徐政璿摄/示意图)

回想那年我回暖暖开店,一堆旅游业朋友都说要把面店放入行程当中,不过,他们问的第一句话却是:「有没有退佣?」、「司机用餐有没有招待?」然后至今未曾带过客人来。事实上第一个带客人来的,是位开9人座的司导。本来就是店内常客的他,发现客人对面店的满意度很高,加上店的隔壁有水果摊便利店及一间著名的老饼店,一切条件非常合适小团体操作,于是就跟其他司导分享,也因此来店的自由行客人一直成长。由上述可知:旅游业者至今仍把自己视为「通路仲介者」而非「旅游管理人」,如此的墨守窠臼是该升级一下了。

面对这样的市场需求,有些朋友说:那就扩大经营啊!然而,旅游业最怕的就是天灾及政治风险,我们这种「小路边摊」承担不起,所以没有必要扩大。但我知道,面店不是因为空间大、装潢好而吸引这些国外游客,是因为我们有台湾在地化的氛围、台湾庶民的生活方式与台湾的味道。我能做的只有两件事:请员工多跟这些客人聊天,让他们的旅程多点人情味;制作多语言、有图片的菜单,方便客人点餐。

至于陆客限缩,无论我的观察为何,两岸的交流是阻挡不了的。现在就像是一强一弱的两个孩子在吵架,弱的被强的威胁。但站在弱者的这方,我只知道不能妥协,否则以后强者就会永远用这一招对付,因为这招有效呀!更何况年后本来就是入境旅游的淡季,倘若旅游业能将市场转换成国民春季旅游及「三月疯妈祖」的进香团,事实上一点都不淡,反而又得开始抢车、抢房。

如果连我们这样非战区的小路边摊跟那些个体户司导,都还能做的到入境观光客的生意,如此看来这市场应该不小。只要强化自己的核心价值、接待能力,让自己更有竞争力,何苦怕观光客不来? 真正要担心的该是:哪天他来了,你吃的到吗?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 廖企鹅,因为爱吃爱玩从事旅游业30年,历练过旅行社各部门及职务,待过逾10家的旅行社,执有国际领队、华语导游、旅行业经理人执照。2013年离开职场,现为3家面馆负责人。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