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秋远/台湾人把「大学」当什么?

文/吕秋远

星期天跟姪子讨论科系,他现在是大二,上学期又即将结束,我问他对自己的科系有没有兴趣,他摇了摇头。我接着问他,有没有想要转系?虽然他本来就不擅言词,但还是勉强挤出一句话,「我想要转我自己有兴趣的系。」

然后呢?然后他不知道自己应该要转什么系,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兴趣。

问题是,我们到底把大学当作什么?职业训练所?如果是这样,那么所有大学的科系大概有三分之一以上要裁撤,我们国家什么时候尊重过哲学家、历史学家数学家?而化学系物理系之中,每位毕业生难道都学以致用?政治系的毕业生当行政院长江宜桦不是第一人,但他做得好不好?

可不可以不要把大学当作职业训练所,然后把系名改得连系友都不认识?大学原本就是做为研究学问学术自治堡垒,而不是所谓的工作训练中心,遑论现在很多重要的工作,根本没有在大学设置科系。

或者说,这份工作的社会地位,决定了这个科系能不能设置。清洁队员,我们有为他们设置资源回收系吗?线上游戏,我们有设置网路游戏系吗?木工油漆工,我们有为他们设置室内剪裁暨粉刷系吗?我们这些父母,瞧不起这些重要的工作,而大学更不会为他们开设这些课程,认为他们不登大雅之堂。

然而,吊诡的事情不也在这里?如果把大学当作职业训练所,这些工作不就占去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什么不愿意为他们开设科系?邀请资深木工当系主任、清洁队员介绍回收工作、线上游戏冠军客座教授

因为这些工作,我们认为不适合研究?不是吧!光是垃圾,有多少学问可以了解!

所以,大学本来就不是职业训练所,是一份学习思维逻辑的学术堡垒,但是台湾人太喜欢学历,所以大家就拼命往大学挤,然后原本属于技职体系的专科学校,也一定要升格为大学,让大家都是大学生。父母听到孩子哲学系,第一句话就是,「念这个要干嘛?」

拜托,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杀手索罗斯(G. Soros),他的恩师卡尔波普(Karl Popper)可是哲学大师,他从恩师的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得到的启发,比起其他财经著作要重要多了。

回到第一个问题来,究竟要怎么找到自己的兴趣?或许可以先从大方向去寻找,再从小地方落实。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有分成理组文组,这是第一层次的筛选。如果像我这种永远无法理解「浮力」、「大气压力」、「砝码加速度」如何计算的人来说,那就是先考虑文组。接着再来思考,我们对于商科文科法科接受程度,这部分不是看系所的名称来决定的,因为财务金融系的毕业生也可能一个月22K,但是外语系口译薪资或许是前者的二倍。重点永远在于,自己对于那份科系给你的思考逻辑,自己是不是喜欢而已,如果喜欢,那就可以持久,而且一天的功力抵别人七天。

大学教给你的,是一种思维逻辑与方式,请不要用职业来论定这个科系,更不要用轻贱的口气问孩子,念这个科系要干嘛?他念这个科系,如果是错,也是你的错,因为你没有认真跟孩子讨论他的兴趣。而让孩子可以找到念书以外的兴趣,是父母与孩子的共同责任。

至于赚钱,相信我,念书,如果没兴趣,是最不赚钱的一件事。●作者吕秋远,硕博士毕,原文刊载于脸书粉丝专页宇达经贸法律事务所执行合伙律师。已获本人授权同意。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

掌握即时讯息免费下载新闻云APP iOS:https://goo.gl/qXZojaAndroid:https://goo.gl/MRNy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