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件政府国际参访团的口译发包案谈起

侯薏

上星期,一位在英国时十分关照我的朋友,从台湾讯息来,说是他在中央政府单位的朋友,在寻找伦敦当地能够担任下个月一团政府官员英法取经团的伦敦口译员,团员将以十职等以上(组长、专门委员等级)的各部会事务官为主,一行二十几人,其中将参访几个专业组织及优良大学,听取创意、设计思维智慧财产等专业相关内容的演讲及课程

基于我与这位朋友的交情,我与政府承办人通了Skype。承办人表示,由于原本根本没有编列口译的预算,所以他们挪动了其它预算来支应口译的费用,但是十分吃紧,每天的上限是一百英磅。

我立刻告诉对方,即使在台湾,全日口译的基本费用也起码要新台币一万元以上(相当于两百多英镑),且可能要动用两位口译员。这个价码即使在相对工资较低的台湾,也十分不合理。更别说在高工资高物价的伦敦要找口译,全日的费用每人大概是五百英镑以上。

对方动用哀兵政策、并且强调他与我的朋友关系深远,请我务必帮忙。我思考过后,动了一时之仁。在过往的公共事务与政府关系经验中,我接触过许多政府官员,其中外交部智财局、及担当WTO谈判重任的谈判代表办公室,事务官英文程度极佳。其他部会的官员遇上专业内容,大都得靠翻译。我思忖着如果去担任口译员能让这些官员听懂英国的创新政策思维,或许能对台湾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有些正面影响,因此勉强答应试着帮忙找人与我一起担任口译员。

我将找人的讯息发布至朋友群中,请我的朋友们协助寻找愿意帮忙的人。一位目前担任专业口译的大学同学,帮忙将信息转给她学中英口译的英国同窗,而这位英国友人也相当不计较的帮忙转发了讯息。

一天过去,我的电子邮件信箱来了封英国巴斯大学口译及翻译硕士研究所主任的邮件。我的信息辗转传到了他的手中,而他觉得必须写信来表达强烈的不认可。这样的预算「比中国的一半还低,非但不尊重专业口译,也破坏市场行情。就算是有仍在学的学生愿意接案,但花了那么多钱举办的参访训练,学生来做能保证品质吗?」

这位系主任的信立刻让我面红耳赤,并且为我的国家感到羞耻,同时也敬佩这位系主任的风范,愿意写信来捍卫他学生、同行、和专业的尊严。我回信向他致意,告诉他我理解他的立场,并且请他同意让我将信转给台湾政府部门的承办人。

反观这次的参访,我看过行程表后,发现在该团九天的英国行程中,就有三天是「博物馆参访」、「布莱顿文化巡礼」、「伦敦文化巡礼」,这占了三分之一时间、看不出内容的笼统名目,看来只像是用人民的钱让政府官员观光。如果有钱安排参访,为什么不拿钱安排真正专业的口译员让他们把该上的课好好听懂?

我心中有一丝沈痛,却也有些麻木。在过去担任与政府部门沟通的职场角色时,类似事件层出不穷,似乎已经把我该生的气都气完了。

但是身为台湾人,我怎么能不生气?官员的英文程度差也就算了,想来英国参访自然是想学习英国在设计、创意等领域的先进专业思维。政府官员的职责是把课程学习好、做好笔记、回国用在政策施行和制定上,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该花的钱花在这么重要的专业口译上?如果真要学习别人,更基本的是要从学习尊重专业的态度做起,为何用这样不尊重口译专业的方式做事?为何不先从把该分配的预算分配好做起?更何况上的是智慧财产权及设计创新等课程,难道口译员的脑力不该被尊重吗?这难道不讽刺吗?更何况,想用低价占留学生的便宜难道不算耍小聪明,翻译品质又如何保证?

如果政府一天到晚叫穷,要向人民增税,却是用这样的方式开销人民公帑,实在令人寒心。从此案更可看出,政府连规划简单的国外参访都在编列预算时,优先顺序不分,除了丢脸丢到国外去,更可看出,所谓的向国外取经,做的只是表面,要是真有尊重专业的思维和态度,又怎么会一开始就用不尊重专业的方式规划?更别说其他与民生经济相关的政策。

我用很沈重的心情,将巴斯大学系主任的来信,转给了这位多年前早已拿到牛津博士学历的承办人。很明显的,即使拿了牛津博士,并不能保证做人做事的品质和格调。真可惜了他在如此有独立思考传统的百年名校念书所花费的资源。

我想我再怎么爱台湾,也没办法接这个案子。至于那些听不懂英文专业课程的官员,建议他们如果真想为国家做事的话,除了把该做的工作做好,更该换个脑袋,不但平时该多利用公余时间把英文学好,别老想着观光,也应好好的看看别国专业人士是怎样思考政策,学习真正创新的思维和逻辑。最后再学学这位系主任的风骨,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别再只做表面功夫了。

作者侯薏,资深公关人、记者、编辑、中国国家心理咨询师。毕业于台大外文系、伦敦大都会大学心理系。目前同时於伦敦摄政大学持续进修心理治疗执业中。原文刊载于作者个人网站:http://zoehou.com。以上言论不代表《ETtoday新闻云》 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