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群体怨恨调查 最不满贪官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17日显得异常「热闹」。因为当天审理音乐高晓松驾案,法院内可容纳百人法庭媒体人士挤得水泄不通,连法院门口也被来不及向法院登记的媒体记者围观民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该案引起如此高的社会关注,学者分析认为,这是「群体性怨恨」具体呈现。

法制日报》报导,当天法院判决结果一出,便有逾两百家媒体网站转载。次日,北京市的大多数报纸也将高晓松醉驾案放在醒目位置。

名人特权受关注

自5月1日醉驾入刑之后,多名醉驾者被判处几个月不等的拘役刑罚。《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俊秀受访时指出,「高晓松的名人身分加上此前关于『醉驾并非一律入刑』的讨论,民众担心会出现名人特权问题。」

王俊秀说,「群体性怨恨」就是一些民众对自己所处现状感到不满意,有相似感受的人逐渐形成群体的极化,表现出共同反应。高晓松醉驾案就是比较典型事例,很多民众从媒体知道他醉驾被逮后,第一反应是「名人犯案」说不定会轻判。

王俊秀透露,撰写中国首部社会心态的研究报告中发现,「我爸是李刚」突出反映了「群体性怨恨」;民众主要不满情绪指向:贪污腐败、不作为的官员;为富不仁的商人;以及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他进一步指出,近年的热点事件也显示民众的心态,如去年底,山西省发生一起一对警察夫妇家中遭杀害案件,媒体和民众关注焦点始终是这对警察夫妇的宝马车和巨额财产

王俊秀强调,案件可能仅属个案,但网友个人的不满解读事件,表达不满情绪,继而形成群体性怨恨。

完善法制化解矛盾

少数腐败官员造成民众对政府官员的信任降低,也波及政府部门公信力。王俊秀表示,调查发现,除「高考(大学制度」和「义务教育」处于「比较公平」水准外,其他方面都处于「比较公平」和「不大公平」之间。民众对「富二代」的不满,其实是对机会不平等、贫富差距过大的不满。但一些「宝马」、「宾士」的交通肇事案件,被解读为民众有仇富心态,其实调查结果并不存在所谓的「仇富心态」,民众怨恨的是富人的不良行为。

要缓解民众的「群体性怨恨」,王俊秀认为,落实责任部门彻底解决累积的问题;完善法制体系使人们习惯法律途径解决冲突,促使行政司法等互补和衔接,以有效化解矛盾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