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突尼斯 钟爱地中海骄人阳光

来源:旅游休闲

突尼斯市是突尼斯的首都,它的历史比迦太基城还要悠久。732年,Zitouna清真寺(又称油橄榄树清真寺)在突尼斯市建成。1160年,突尼斯市成为首都,在学术与宗教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文/渠敏   图/黄波罗平   模特/武文昭

突尼斯市48小时

踏上突尼斯的那一刻,感觉非常奇妙。湛蓝的天空一如地中海的碧浪,明媚的阳光驱走远途而来的疲惫,从机场去酒店的路上稍有堵车,原来他们都赶着回家去看突尼斯队与赞比亚队的足球赛!这个国家的人们钟爱着万物赖以生存的大地,钟爱着悠久沧桑的历史,钟爱地中海骄人的阳光,钟爱午后咖啡馆的休闲生活,钟爱枝蔓盛放的鲜花,钟爱一切能让生活更丰富多彩、更美好的元素。了解突尼斯,先从迦太基开始。

这里的历史会说话

迦太基位于突尼斯市东部20公里处,建于公元14世纪时期。沿着长达20公里的公路行驶,便可一直通往地中海边。

车行至一个碎石铺就的小广场,最为显眼的是1890年为纪念十字军东征而客死他乡的法国国王九世而修建的圣·路易大教堂。穿过简单的围栏,我们已经踏上比尔萨丘陵,迦太基帝国的奠基石就深埋于此。这里就是腓尼基人泰尔王国的Dido公主向柏柏尔人部落首领马西塔尼求借而来的一张牛皮大小之地,只是聪明的公主将一张牛皮切成一根根细条,并用这些连在一起的细牛皮,圈起富极一时、曾经统治过地中海广大疆域的帝国之都。

散落的古迹残痕无声地诉说着古老的历史,从古罗马帝国的神圣之光到汪达尔人的全面入侵,从拜占庭得手后得意的笑,到阿拉伯人的后来居上,背负了过多历史的遗迹沧桑和厚重。千年之前的神庙墙基、精美雕刻大理石圆柱、缺少臂膀但衣襟飘飘的雕像,无一不昭示着曾经岁月的辉煌。

夕阳西下,居高临下地望着突尼斯市,看白色的屋顶一点一点被晕染上柔和的光芒,泛着迷人的光泽。余晖中,可以嗅到历史散发的持久香气。

突尼斯人是不屑于用精心制作的伪文物来装点历史的,因此你可以完全相信,所看到的所触摸到的文物遗迹,都是真正的历史传达者。这一点将不仅仅在迦太基博物馆得到印证。

幸福一夜

在突尼斯喜来登酒店的入住快速而便捷,等待的间隙奉上的薄荷清茶是突尼斯人最喜欢的一种饮料。酒店是目前突尼斯市唯一的一家国际品牌酒店,位于机场与市中心的中间地段,非常便利。漫步在酒店长廊,充满艺术气息的画作往往让人驻足。这些本土画家的自由创作,融会了欧洲、阿拉伯、地中海沿岸的不同风格,其中有一些还是反映基督教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得出突尼斯对多样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L’Oliveraie'是24小时营业的餐厅,主要提供地中海和国际化的菜肴,早中晚的自助餐非常丰盛,别的时间段还可以选择临点。餐厅有一位服务员堪称老派绅士,白发苍苍却精神抖擞。他名叫BEN MAUSOUR,今年54岁,在这里工作已有30年之久。谈及工作,每一丝微笑都顺着他脸上的皱纹仿佛绽出美丽的菊花。他非常自豪地说,他觉得喜来登酒店是世界上最好的酒店,在这里工作是最幸福快乐的事情。他愿意在这里工作着并享受着,直到退休。

饭后去露天泳池散步,花草树木营造出的自然氧吧让每一个毛孔都贪婪地呼吸。仰头星光点点,回首凉风习习,转回房间休息,在喜来登特有的“甜梦之床”安然入睡,最后一刻的印象还是老派绅士那渐渐漾开的微笑。

文/渠敏   图/黄波、罗平

马赛克拼出的故事

巴赫多博物馆有着世界上最杰出、最完美的古罗马镶嵌画,被誉为地中海南岸的“卢浮宫”。这里曾是历代皇宫的所在地,40多个大厅和长廊的展品分属6个时期:史前期、腓尼基时期、罗马时期、基督教时期、阿拉伯伊斯兰时期和希腊时期艺术品。大凡研究马赛克艺术壁画的人都会从世界各地像潮水般涌入,很多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也都把这里当成艺术的沃土,研究的乐园。

马赛克画是在拜占庭时期,随着基督教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教堂及宫殿壁画。通常用许多有色小石块拼成图案或神话故事。

由于闭馆维护,很遗憾没能看到最精美的一幅画。据说那是用芝麻粒般大小的马赛克图拼成的一幅静物图,黄油、面包、果酱,几乎可以假乱真。

仔细对比公元2世纪和公元4世纪的马赛克画作,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它们的区别。前者由于采用更细小的石子,所以画面更精致,颜色更鲜亮,图案更传神,当然工艺难度也更高。而后者则采用大一些的石子拼就,相对要粗糙一些。

邂逅蓝白小镇

在前往蓝白小镇的途中,经过突尼斯市的新区,这里是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石油、华为等公司在突尼斯的办公地点。新区是由沙特政府投资兴建的,双方政府签有协议:这一区域的餐厅不得经营含酒精的饮品。

蓝白小镇位于突尼斯市20公里之外的地中海悬崖上,这个北非小镇的名字本是西迪·布·赛义德(sidi bou said),由于镇上的房屋几乎只有两种颜色:蓝色的门窗、白色的墙壁,单纯而美丽,于是被大家冠以“蓝白小镇”的美称。

进入小镇前,首先尝尝西迪·布·赛义德酒店的午餐,这是此行第一次享用地地道道的突尼斯美味。

突尼斯菜起源于柏柏尔人菜系,味道非常鲜美,并且大多数的食材都取自当地。在烹饪时,突尼斯人喜爱较清淡的口味。但搭配的小菜不会少,而且你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添加盐或者黑胡椒、辣椒。他们注重对色泽、火候的把握,喜欢用番茄酱润色和调味。这种典型的烹饪在北非地区也有较广的分布。但各国的做法有所区别。

开餐是各种青菜水果混合的沙拉,有西红柿、洋葱、青椒、红椒、黄瓜、苹果等,味道清新可口,再点缀一些金枪鱼碎,别样鲜美。

Brick是另一种特色的突尼斯菜,有点类似我们的春卷。它的做法很多,样子各不相同,有三角形、扇形、草帽形,馅儿也随个人口味多有变化。

主菜是传统的Couscous,以羊肉或鱼肉为主料,搭配煮制的胡萝卜、土豆、羊肉、西葫芦、肉肠等,再与蒸好的小麦或大麦制品混合在一起,美味可口。

突尼斯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因此融合后的突尼斯菜也带有法国饮食文化的烙印。法式地中海狼鱼就是最典型的菜肴。地中海狼鱼被法国人誉为“地中海最好的鱼”,肉质细嫩,口感顺滑,用橄榄油煎过之后,表皮泛着微微的金黄,搭配有青椒和小香菜的番茄汁,不仅卖相很好,味道也更加诱人。

甜点是最完美的收官之作,传统甜点多是用碾碎的干果仁制成的。像这道用杏仁面粉、开心果粉精心制作而成的点心,味道独特,值得一尝。

厨师长 Salah Mahjeuhi为我们呈献的午餐将色、香、味均体现得非常好,尤其是对健康,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且青菜和水果的较多运用,能够更好地平衡营养。

享用过地道精致的美味,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向梦想中的小镇前进。

蓝白相间的安达卢西亚式小屋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狭窄的巷子曲折悠长,一路相伴的阳光也明明暗暗。这里曾是西班牙人逃离宗教迫害的天堂,深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在小镇中穿行,好像时光幻化,空间转移。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沐浴在阳光下,被赋予鲜活的生命。

午后的小镇很安静,一切仿佛还在安睡。只有绿色的树和五彩的花贴着白墙肆意地在生长。九重葛是突尼斯最常见的一种花,它的茎干奇形怪状、千姿百态,或左右旋转、反复弯曲,或自己缠绕、打结成环,散散漫漫的枝丫,把蓝白小镇装点成斑斓流泻的花园。在窗棂上、木门上,随手可以触摸阿拉伯式的蔓藤涡卷,以及伊斯兰的星月装饰图案。恍惚之间,不知身在何方。就这样在慵懒的时光中走走停停,有时安坐在草席咖啡馆的长凳上,有时又斜倚在宛若画框的台阶旁,直到黄昏。

此时最浪漫的事情,莫过于像突尼斯人一样,在临海的咖啡馆手捧一杯咖啡,静静等待夕阳落海。这里视野开阔,海面波光粼粼,碎金闪闪烁烁。每一个白色的圆屋顶都被巨大的光环笼罩着,又渐渐暗淡。海浪的每一次起伏,都是与柔美夕阳的用力拥吻。

再回突尼斯市

等星星点点的灯火亮起来时,我们从蓝白小镇出发返回突尼斯市。

夜幕下的城市呈现出与白天迥然相异的景致和韵味。高耸的钟表塔屹立在市中心,由东往西的大道是用突尼斯独立后第一任总统的名字“布尔吉巴”命名的。因为浓郁的商业气息,它又被称为突尼斯的“香榭丽舍大街”。市内的设施看起来略微有些陈旧,但彼时却在各色灯光下充满穿越时光的魅力。天主教堂和清真寺在不远的地方遥遥相望。如果越过那个规模略小的凯旋门,就可以进入到突尼斯市的麦地那,它是突尼斯现代文明的源头。(“麦地那”是北非城市中常见的阿拉伯人聚居区,在阿拉伯语中也有“老城”的意思。现在的麦地那大多数都已发展成商品集散市场,是选购突尼斯特色物品的好去处)。突尼斯麦地那由蜿蜒的小路和拱形的通道组成,弯弯曲曲更像是个大迷宫。但完好保存的500年前的历史风貌和众多引人入胜的伊斯兰建筑还是非常值得一去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最好在懂阿拉伯语的导游带领之下一起游览,因为老城中的很多人不会说法语或英语。

文/渠敏   图/黄波、罗平

开启迦太基葡萄酒的密码

突尼斯的葡萄种植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罗马帝国时代,就建立了首个葡萄种植园。迦太基人对葡萄酒的热爱一直延续至今。

迦太基葡萄园--突尼斯葡萄生产合作社中央联盟是迦太基酒窖的总部,成立于1948年。参观葡萄酒的酿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葡萄酒的秘密。

葡萄园风景如画,空气清新。由于突尼斯位处地中海沿岸,清新的海风、充足的光照、沙质的土壤,非常适合赤霞珠、梅尔洛、西拉、黑皮诺等葡萄的生长。适合葡萄采摘的季节是每年8月的第一个星期到9月底。为了保证葡萄酒的品质,这里绝大部分葡萄都采用手工采摘。葡萄酒的品质不仅取决于葡萄的质量与酿造工艺,还与酿造的酒窖有着很大的关系。沿着窄窄的石阶向下走,湿冷的空气和昏暗的灯光使得这座建于海边岩石下的酒窖充满神秘的气息。葡萄汁在来自波尔多地区的橡木桶内静静沉酿。在长达数年的发酵过程中,严格的定期抽检确保了葡萄酒的品质。曾经迦太基人送酒到罗马的瓦罐仍被摆放在墙角,全新的橡木塞则整齐地排放在硕大的橡木桶上。酒窖的负责人挑选出一个木塞,签上他的名字送给我。我想,这是此行最好的礼物。

哈马马特的城市之光

哈马马特(Hammamet)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古老渔港,是世界上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也是突尼斯最重要的海滨疗养地。这里适合生活,适合度过休闲时光,适合与老朋友相聚并结交新朋友。

出行路线:哈马马特麦地那--雅斯米娜·哈马马特(Yasmine Hammamet)--Royal Azur Thalasso Golf酒店

初探麦地那

跟首都突尼斯市的麦地那比起来,哈马马特的麦地那无论从规模还是范围都小了很多。然而这并没有阻挡我对其一探究竟的热情。进入黄色夯土和石块筑起的城墙内,却发现这里的建筑风格与蓝白小镇颇有几分相似。一样的白色房子蓝色门窗,兀自在阳光下闪耀着。麦地那的商品种类非常丰富,手工编织的羊毛地毯让人爱不释手。软羊毛的价格会贵些,约3000第纳尔,硬羊毛或者尺寸略小的则需要1400第纳尔。而且你还可以选择加邮费运回中国的服务。突尼斯人淳朴善良,这一点你完全可以信得过。名为AOUD的传统乐器只有三根弦,热情的店主边弹边唱,一下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里的银器也很特别,精致的餐具、浪漫的烛台,还可以选择在突尼斯风情画的盘子下面刻上自己的名字。

讨价还价是最常见的做生意方式,在这里也不例外。除了少数标明“概不讲价”的商店,你都可以与老板就价格问题好好商量。只是突尼斯式的热情恐怕会让你招架不住,所以除非真的有需求,否则不要轻易开口。

暗香浮动茉莉花

哈马马特中部是古城,北部是比较成熟的旅游度假区,南部则是新开发的度假区,叫Yasmine Hammamet。Yasmine就是茉莉花的意思。此时的哈马马特,也正像是暗暗散发香气的一朵茉莉,低调而雅致。港口停泊着许多游艇,整齐的桅杆在渐变的天际,划出一道道美妙的线条。在众多游艇之中,停泊着几艘海盗船,逼真的装饰非常吸引人。这是港口的特色表演体验项目,船可以径直开到地中海,而游客可以在船上自由休闲玩耍、做烧烤、开Party,4个小时的海上旅行绝对不会寂寞。每年的7、8月份,是突尼斯的旅游旺季。那时的哈马马特,到处充斥着香槟、音乐、咖啡、舞蹈,盛放着经久不息的热情。而此时行走在餐厅酒吧一条街上,更多的是宁静祥和,闲散自在。柔和的橘色灯光与蓝白相间的简单色彩让夜色中的哈马马特如此美丽。

文/渠敏   图/黄波、罗平

地中海日出

Royal Azur Thalasso Golf大酒店距离哈马马特市只有一公里的路程,酒店就建筑在美丽的海岸上。所有房间或对着碧蓝的大海,或对着宁静的花园,可以枕涛听浪,夜观繁星。

清晨,赶在日出之前来到海边。在带着潮湿空气的呼吸中等待日出。天空变成由淡紫、微红、蓝灰等组成的调色板,一轮红日拖着一缕橙色的海水一点点跃上海面。此时一叶扁舟正迎着红日驶去,成为地中海日出美景中最唯美、自然的元素。

圣城凯鲁万

凯鲁万是突尼斯人的精神家园,共有50个清真寺。宁静的13世纪的伊斯兰文化,惊人美丽的清真寺,和谐的柱形和拱形建筑,精细优美的石制作品等等都令人骄傲。高耸威严的清真寺直到今天还是艺术家和诗人创作的灵感所在。

阿格拉比特王朝的智慧

公元9世纪,凯鲁万地区缺水严重。彼时天旱少雨,加之该地区又处于海平面之下,用水极其困难。当地人修了15个蓄水池用于解决饮水。曾经阿格拉比特王朝留下的印记现在只存下两个供游人参观。站在专修的高台望去,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凯鲁万人的智慧。小的水池用于储存从山上引流下的水,待通过有一定高度的过滤拱门滤掉沙石,便流入大的水池。此时的水已基本可以用于生产生活,人们会沿着长方形的堤岸取水。夏天的夜晚这里比较凉快,很多人会在此休闲纳凉。

永远的方向--麦加

凯鲁万是继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之后的第四大圣城。奥克巴清真寺是世界第二大清真寺,也是北非最古老、规模最大的清真寺,是凯鲁万城市的缔造者。奥克巴清真寺气派非凡,西边高耸的宣礼塔达35米,有128级台阶,是这个城市最高的建筑。每天五次的唱经声就从这里传遍全城。宣礼塔上有两块刻字的大石块,可惜由于当时的工匠不识字,其中一块被砌反了。从这些文字上判断,建造宣礼塔的最古老石块可追溯到公元2世纪的古罗马时期,上面还刻有当时的罗马皇帝ANTONINI的名字。东边的礼拜大殿庄严肃穆,地上的地毯和草席,供穆斯林前来跪拜诵经。

围着宣礼塔和礼拜大殿的方方正正的院子并非水平,主要是为使雨水流入院中的深井,以备穆斯林做礼拜前洗大小净。大理石的井口有数条深深的凹槽,那是长年取水的吊绳磨出的痕迹。

更加独特的是,建造清真寺的石块石柱大小不一,长短不齐,纹饰形状也各有差别。原来这些材料均取自周边的迦太基、古罗马、拜占庭的建筑废墟。修建者硬是用其他的石块木块补齐缺口,一点一点建成了北非最大的清真寺。在历史的拱形柱廊间行走,抬头便可见精美的柱头图栩栩如生,那些镂空的大理石雕刻非常精细,见证了古代艺术的辉煌。

文/渠敏   图/黄波、罗平

三根胡须清真寺

在萨尔比建筑区的三根胡须清真寺,埋葬着先知穆罕默德的追随者Sidi Sahbe的遗骸。据说他生前带着先知的三根胡须四处游历传教。当地人在这位圣人去世后,为他修建了这所陵墓,而三根胡须,也依然保存在这里,接受信徒的拜谒。整个清真寺以陵墓为中心,以瓷砖做装饰,非常漂亮。浓郁的安达卢西亚式风格,有别于旁的清真寺。

清真寺有位75岁的阿訇,他通过话筒召唤众人做礼拜时,声音神圣悠远,飘荡在整个清真寺的上空,并且直达人的心灵。虽然我听不懂他的言语,却能感受到他的力量。那笃定的眼神,坚定的信仰,坚不可摧。

斯贝特拉的荣耀

斯贝特拉建于公元2世纪初,是世界上保持最完好的几个罗马古城之一,具有相当大的历史价值、考古价值。整个城市以神庙为中心,周边是繁华热闹的集市,东南西北分明,占地60公顷,宽阔的道路把城市分割得井井有条,浴室、半圆形剧场、斗兽场,生活功能、娱乐功能样样俱全,完全按照古罗马人的思维来布局。

斯贝特拉位于突尼斯中部,四周盛产橄榄。古迹保护区经过突尼斯旅游局的精心维护,种植大量的非洲瑾。如果你在初夏的五月天来到这里,能看到它热情地绽放。那时的斯贝特拉,呈现出色彩鲜艳的面庞。

斯贝特拉的位置颇具战略性,这里土壤肥沃,适合发展农业,而且城市距离海岸线只有300米,相当便捷。沿着主干道向内走,右手边是榨橄榄油的作坊。导游演示着如何将新鲜橄榄碾碎、榨汁、储存。并告诉我们,这样鲜榨的叫初榨橄榄油,是品相最好的一种,纵然在现在的市场上,价格也是居高不下的。向着更深处前进,能看到十字形的洗礼池。其中一个堪称全突尼斯最漂亮的洗礼池,马赛克贴壁,华美精致。古时信徒如果从宙斯神殿拜谒出来,还想进到教堂去做礼拜,那么必须先经过洗礼池。“为了耶稣,我把自己献给你;为了耶稣,我重新生活;为了耶稣,我自我牺牲;为了耶稣,我来洗礼……”在虔诚的吟诵中,脱胎换骨,重获新生。

半圆形的剧场隐匿在不轻易为人察觉的地方。可容纳2000人的场地是每年春季周边小城举行音乐会的理想场所。

此时的天际线呈现出鹅蛋清的颜色,并依次向淡黄、淡粉、淡紫、淡蓝巧妙过渡。一望无际的旷野,荒草丛生。残垣断壁中,依稀可见风雨剥蚀后的精美雕刻。黄昏柔和的阳光透射在斯贝特拉遗址上,它就像重新焕发了活力一样,让人感觉到生命的鲜活。

旅行的意义

从加夫萨去往南部的途中,经常会看到红色的警示牌上写着“小心骆驼”的字样。由于此地游牧民经常会赶着骆驼穿越公路,所以政府特意提醒过往车辆小心驾驶,注意骆驼。偶尔可见简易搭建的棚子,那是牧民休息的房屋,他们地当床、天当被,就这样年复一年地逐水草而居。

文/渠敏   图/黄波、罗平  模特/武文昭

绿洲进发

约30分钟后,换乘四轮驱动车,继续向绿洲进发。开始公路两旁还能看到一丛丛的绿色植物,攀爬在小小的沙丘上,逐渐地,视野中尽是大片的盐碱地苍苍茫茫。歇比卡(chebika)是最先到达的山脉绿洲。这里的海拔高度约为27米,最适宜的气候生长出最棒的椰枣。1969年,一场罕见的大雨袭击了这一地区,原来的小村庄在大雨中完全被毁。现在从山顶能够看到的,是政府支持重建的新城。沿着后山的小道能够找到整片绿洲的源头,潺潺的流水,翩跹的蝴蝶,甚至一个不太大的瀑布,漫天黄土中的世外桃源令人惊叹不已。

达玫赫扎绿洲(tamerza)是第69届奥斯卡独揽九项大奖的影片《英国病人》的外景拍摄地。这部由沙漠、飞机、地图、战争、壁画和匈牙利歌谣所构筑的影片被誉为“如油画般的柔美”,影片的外景地选在这里,壮观而绚丽。低矮的石墙,破败的房屋,曾经的酒吧还在,只是不见了其上摆放的威士忌。走进其中,经典的银幕形象便跃然于脑海。

米德绿洲(mides)拥有一条延伸3公里长的大峡谷,天然形成的峡谷呈独特的圆形,强烈的对比色给人以极大视觉冲击。峡谷曾被用作昔日村庄自然防御的一部分,现在则成为旅行者必不可少的探秘之地。

这里最著名的是沙画。形状各异的瓶子盛满红、黄、粉、紫等不同颜色的背景细沙,栩栩如生的骆驼、斜斜的夕阳、繁茂的椰枣林则用类似中国内胆画的方法绘制。只需寥寥几笔,苍茫的沙漠落日意境图便呈现在你面前。

这里的沙漠不寂寞

就这样一路狂飙一路颠,很快便到达《星球大战》的外景拍摄地之一,骆驼峰。突尼斯南部是国际大导演最喜爱的外景地之一,这里连绵的沙漠,多变的色彩,苍凉的气氛,总能够满足他们对外星的一切幻想。稍作停留之后,我们继续驶向下一个目的地,《星球大战》的主要外景地--内夫塔沙漠的Org El Jemal。这里仍然散布着各种各样的电影道具,影片中神奇不已的发射塔如今锈迹斑斑地矗立着,反而是沙土堆砌起来的建筑为荒凉的沙漠留下一丝温情。

我想,若干年后回忆起沙漠冲浪的这一天,留驻在脑海的,一定是这样的场景。那一刻,像极了好莱坞大片的经典开场:镜头扫过,荒凉苍茫的沙漠沉默无语,灼热的阳光下,了无生气……镜头慢慢推近,一辆汽车在若有若无的跑道上飞驰,腾起的沙尘弥漫上空。隐隐约约中,欢快热烈的音乐在天空回荡。镜头再推近一些,一位皮肤黝黑、身体壮硕的阿拉伯司机围着鲜艳的黄色头巾,大大的墨镜遮住了半张脸,样子很酷。他嘴里哼着小曲儿,看似漫不经心地又霸气十足,驾驭着动力强劲的四轮驱动越野车。优美动听的北非音乐随风飘散,散落在辽阔的旷野上,散落在激昂的生命里。

四轮驱动车在没有路的沙漠中横冲直撞,所有的人都像被装上马达,震颤不已。很显然,我们不时的尖叫声点燃了司机的热情,他开始大秀车技。时而侧立着,贴着沙丘壁走S形;时而又由着车像脱缰的野马,在旷野上奔驰。最刺激的当数四驱车轰鸣着向几乎垂直的沙丘发起冲锋,于是整个车就这样直立着向上爬,直到看不见一丁点儿沙丘,视野里只剩下垂直向上的蓝天。此时戴着黄色头巾的司机嘴角咧开,坏坏地冲我们一笑,于是整个车头便从我们眼前以标准的180°角重重倒下。如果没有安全带,我想我此刻或许应该贴着挡风玻璃。

大漠的黄昏来的格外早,看猎猎黄沙,残阳如血。随风轻舞的是长长的衣襟,百转千回的是一声叹息。绮丽而苍茫的大漠,是梦境中都不曾有过的壮丽。此时边品红酒边赏落日堪称人生最惬意的享受,是生命中最无可复制的历程。四驱车的门窗全部打开,让突尼斯音乐响起来,这里的沙漠不寂寞!

穿行托泽尔

托泽尔是杰里德地区的交通枢纽,杰里德地区是著名的“棕榈之乡”,它是撒哈拉主要的旅游中心,也是世界最著名的绿洲之一。托泽尔的中心地带是面积达1000公顷的椰枣树林,共有20 万棵椰枣树。

文/渠敏   图/黄波、罗平

从椰枣林到小院音乐会

清早,在湿润美好的空气中乘坐四轮篷车穿行在托泽尔的大街小巷。马蹄得得,铃声铛铛,马车驰过了临街的咖啡馆,驶过安静的医院,驰过了门前刚刚泼洒完清水的小商店,驶过了兴奋地向我们吹口哨的小男孩。沿途有硕大的树叶耷拉下来,马车飞快地驶过,叶子扫过的瞬间,沙沙声一片。

托泽尔的椰枣是公认的突尼斯最佳椰枣,其中最好的品种是有着透明的琥珀色的椰枣,手指碰触,仿佛有蜜要涌出来。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光的手指”。椰枣非常甜,佐餐时一定要放在甜点之后,否则浓烈的香甜味会让甜品都黯然失色。每年的10 月和11 月是椰枣收获的季节。一棵椰枣树每年能产100 公斤椰枣,而每棵椰枣树的树龄能达到100 年。采摘过的椰枣枝大都放在椰枣树下,点燃产生的烟雾可以用来驱虫,是天然的驱虫剂。

乘着马车一直来到麦地那老城,这里有突尼斯唯一使用小黄砖修建的建筑,搭建房屋的木头也多是当地盛产的椰枣木。路过一处传统的房屋,热情的主人邀请我们入内参观。他是位博学的音乐教师,家里收藏有各种各样的乐器,特别是不同大小、颜色、图案的手鼓,散放在院子的各个角落。或许他更乐意被称为音乐家,自己精心灌制的突尼斯音乐CD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组织大家开了一场热闹的小院音乐会。先给每人发一只手鼓,然后示范敲鼓的手法和节奏。简单的几次练习之后,欢快高亢典型的突尼斯乐曲Aman-aman便响彻在小院的天空。热烈的气氛还吸引了附近的小男孩,他也参与到我们的音乐会中,兴奋地敲打手鼓。这场意料之外、别开生面的音乐会是托泽尔麦地那最美妙的记忆。

开启一千零一夜

达·歇哈依特是托泽尔市市长,为了建造一个能囊括托泽尔一带特色、民俗、历史的展馆,他先后修建了三个博物馆。漫游这三个博物馆的历程,能够体会梦回一千零一夜的神奇。托泽尔从沙漠棕榈中神话般涌现的连续几千年前的文明,就这样以最原始最形象的姿态展现在你面前。其中的五星级酒店,既具有突尼斯当地的风格,又有阿拉伯世界的特色,是梦想达到的圣地。精美的马赛克墙壁、光鉴的大理石地板、色泽艳丽形制不同的手工地毯、气势恢宏的穹顶、现场雕刻的纹饰,任何一个细节,都能代表托泽尔成熟的工艺。

第二个博物馆中除了展出从突尼斯各地收集来的瓷器、装饰画等艺术品,还有地契、结婚契约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票证,更加栩栩如生的是真人比例大小的塑像,以生动自然的真实摆设展现出做饭、祈祷、沐浴、结婚、拜谒等突尼斯人日常生活场景。

夜幕降临,各处的灯都亮起来,一千零一夜的神话拉开体验大幕。站在山洞前,用阿拉伯语高喊“芝麻开门!”伴随着“轰隆隆”一声巨响,洞门立刻打开。小心翼翼地走进去,我们也像阿里巴巴一样惊呆了。洞中有一堆堆的丝绸、锦缎和绣花衣服,一堆堆彩色毡毯,还有多得无法计数的金币银币,散堆在地上,盛在皮袋里。叮叮当当金币掉落的声音在洞中回响。这里完全就是人们朝思暮想的神话世界。

下一站,撒哈拉

“撒哈拉”来源于阿拉伯语,意为“大沙漠”。 77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纵贯非洲大陆北部。杜兹是突尼斯南部最靠近沙漠的绿洲,被视为撒哈拉的门户。这里是骑单峰骆驼进行撒哈拉远征的起点,也是各种沙漠探险、娱乐的理想乐园。单峰骆驼的体形一般较大,骑在上面随着它的节奏紧摇慢晃的感觉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加入一支浩浩荡荡的驼队,伴着大漠的驼铃声渐行渐远。需要格外当心的是它前腿直立或下跪的瞬间,要紧紧抓住驼背上的扶手,保持身体平衡。

亲自驾驶沙漠卡丁车在撒哈拉飞驰是一件相当拉风的事情。不过最刺激的当数乘坐动力滑翔机鸟瞰杜兹。起飞比预想的要平稳很多,短暂的颠簸之后飞机乘风而起。你能感觉到空气在身旁疾速流动,庞大的驼队渐渐在视野中变成了小黑点,而城市却在眼前渐渐清晰。起飞伊始的噪音似乎没那么明显了,高空原来比我想象中还要安静。直至下降、出舱,才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我想那绝对不是紧张,而是意犹未尽的惆怅。

文/渠敏   图/黄波、罗平  模特/武文昭

杜兹,远征撒哈拉的起点

挥别托泽尔最后一片绿洲,启程前往杜兹。20分钟后,首先在沿途的艾勒·杰日德盐湖稍作停留。盐湖从最后几丛棕榈开始,至少绵延了20公里。广袤的盐湖一望无际,岩层硬壳泛着从银色到玫瑰色再到淡紫的神奇色彩,在阳光的照射下恍如幻境。夏季气温较高的时候,不经意间地就可以看到海市蜃楼之景。

柏柏尔人,真正盛放的沙漠玫瑰

柏柏尔人大门两侧的墙壁上多有蓝色的掌印和鱼状的纹饰,那是护身辟邪的吉祥图,能给人带来好运。50岁的Fatma是一位典型的突尼斯妇女,她的名字也是突尼斯妇女很常见的一个名字。她的家里共有七口人,母亲、丈夫和四个孩子。她们祖祖辈辈都穴居于此,连她自己都说不清楚这房子到底始建于什么时候。穿过低矮的通道进入院子的中央,感觉豁然开朗。院子的地势从高到低倾向大门,遇到下雨天,雨水很容易地就会顺着渠道流入水池。小院的四周分布着大小不同的房间,有客厅、卧室、厨房、储藏间。卧室铺着五块大小花色各不相同的地毯,看起来已经有些年头了。墙上挂着的相片里,有两张年轻英俊的面庞,面带青涩的是她的丈夫,成熟稳重的则是丈夫的父亲。他们的嘴角上扬,翘出相似的微笑。

沙漠玫瑰是一种纯天然的奇石,因为外形酷似玫瑰又生长在沙漠中而得名。逼真开放的玫瑰石瓣,是细沙在几千万年甚至几万万年的轮回中风化而成的。它没有玫瑰花的叶和刺,也没有玫瑰花的香,只有花朵默默地开放在戈壁滩中,永远不会枯萎,不会凋零。传说在沙漠地区,玫瑰不易生存,当地青年人在情人节时多送沙漠玫瑰石来代替。

在广袤的撒哈拉沙漠中,顽强生长的除了沙漠玫瑰,还有居住在此的土著人--柏柏尔人。他们依旧保留着原始的穴居生活,保留着在长年的高温和肆虐的黄沙间生活的勇气,保留着坚定的信仰,他们才是真正的沙漠玫瑰。

从马特马他驱车前往杰尔巴岛,偶尔能见到远处村庄的几点星火,几盏明灯。车行约1小时,即可到达杰尔巴岛的对岸。此时人、车辆均需乘坐摆渡船,只要10-15分钟,即可到达对岸。

马特马他(Matmata)是柏柏尔人部落的总称,这是一处由黄土、砾石构成的崎岖山区,海拔750米。这里有壮观的山丘、峡谷,却不见苍郁的树林,青翠的草地。放眼望去只见灌木零星地散布期间,有一种荒凉的美。柏柏尔人的“穴居”建筑,是为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而发明的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不仅能够躲避酷热的烈阳,还可以防止风沙的吹袭。因处在地下的缘故,白天不会感到闷热,夜里还有些许清凉。

Laico酒店

Laico酒店的水疗中心分两层,楼上是进行海水浴疗的地方,楼下则是传统的按摩理疗房。七个海水浴疗房中分别摆放着各种不同治疗功效的仪器。连日的舟车劳顿,身体确实有些疲惫,选择全身放松按摩无疑是最合适的。理疗师手法娴熟、力道适中,还特意为我的肩颈部和腿部给予了特殊的关爱。酒店还为长住的客人提供定制参考的理疗项目。

Radisson酒店

Radisson酒店的海水浴疗法中心共有3500平方米,60间理疗房,每天的接待量高达1500人。水疗中心一层的海水浴疗区最具魅力的是室内外相连通的泳池,你可以顺着泳池从温馨雅致的室内一直游到风景如画的室外,气势磅礴的大海就这样在你面前展开。

文/渠敏   图/黄波、罗平

杰尔巴岛,乐以忘忧

城市标签:杰尔巴岛位于梅德宁省东部海域,面积约500 多平方公里,人口1.2 万。岛的最大宽度和长度均为28 公里,环岛沙滩有128 公里。杰尔巴岛曾有过传奇般的历史。据说,希腊神话中特洛伊木马的设计者尤利西斯从特洛伊回国时曾登上杰尔巴岛。

简单生活快乐过

加贝斯集市是公元2世纪古罗马人建的。公元18世纪这个集市曾是买卖黑奴的交易市场,异常繁荣。集市附近的宣礼塔高达65米,是突尼斯最高的宣礼塔。集市距离周边的绿洲和海边都只有两公里,是绝对的市中心。恰逢周日,集市格外热闹。多种多样的香料、日用品、海鲜、手工艺品都是相当畅销的货品。这里的人们生活简单而快乐。兴之所至,用突尼斯传统的乐器mezouid 或zocla吹奏上一曲,或者倚着栏杆抽上几口水烟,抑或在咖啡馆中泡上半天,时光就这样缓慢地流过。

永不消逝的余晖

长达6、7个小时的长途跋涉让人在半睡半醒之间挣扎,直到抵达世界三大斗兽场之一的艾尔·杰姆斗兽场。雄伟壮丽、气势恢宏的斗兽场瞬间震撼心灵。艾尔·杰姆斗兽场于公元3世纪建造,代表了古罗马时期建筑的辉煌成就。当时人们对斗兽的渴求,就像今天人们对面包的需要,纵使当时附近没有采石场,全部石块都要从200公里以外的加贝斯地区搬运!在斗兽场高大拱廊间漫步,或在陡峭岩石上攀爬,都好像误入了时空隧道。精美绝伦的石雕、顶天立地的廊柱、横空出世的拱门,这就是罗马帝国在非洲存在的标志和象征。斗兽场底层中心是椭圆形的斗兽场地,周围布满了层层叠叠的看台。建筑的一角已经被损毁,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布局科学,构造完美和谐”。不知是巧合还是特意的安排,来到斗兽场时又是已近黄昏。斜阳在拱门回廊间形成明暗对比的光影。此时的历史静默安然立于悠悠岁月,但好像只要你伸手一触,它就会开口叹息。至幻之景,美好得让人无法呼吸。艾尔·杰姆斗兽场,是古罗马永不消逝的余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