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去中国化」去得成吗

白宫首席经济顾问德洛(Larry Kudlow)。(美联社

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为了让美国企业撤出中国,宣称对于美企的所有迁移支出,美国政府给予100%直接报销;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也宣布提供20亿美元支持日企离中返日。一时之间,「去中国化」甚嚣尘上,成了全球反华仇华的最新宣泄方式

此番「去中国化」浪潮兴起,远因是美国一年大过一年的贸易逆差,这是川普一上台就强调的,因此连同失业他把这笔帐全部算到了中国头上,顺着这个逻辑,除了发动贸易战外,也发展出了一套「反全球化」的「脱钩」理论近因则是新冠疫情,美国突然发现竟有如此众多的战略物资受制于中国,这顶国家安全的帽子就更大了,于是从坐而言到起而行,「去中国化」的合理性已毋庸置疑。但「去」得成吗?

稍微有点产业常识的人,都知道绝没那么简单。一、长期以来在全球化大形势下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发展形成的中国产业链盘根错节,任何企业要单独离开,很难生存。二、中国独有的劳工素质劳动条件,离开中国就找不到第二家。三、几十年来的基础建设让中国大陆已有「基建狂魔」之称。四、政府效率,各层官员素质,加上近年反腐成效,也都是各国企业在工资高、地价大涨下仍不得不往中国投资的诱因。五、正在展开的高达47兆人民币「大基建」(5G、AI等)的前景,几可断言「去中国化」最终将落得闹剧一场。

其实,我这里要谈的是,经常被人忽略掉的一个中国产业现象,了解了它,才能明白为什么中国会成为而且越来越成为是一个全球制造业的「黑洞」。

现代制造业源自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从蒸汽机的1.0到内燃机的2.0到电脑网路的3.0再到现在展开的4.0,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不一,但体制不外就是两种,不是市场经济就是计划经济,两种体制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市场经济优于效率,利于短期,却拙于规画,因此对于长期才能产生重化工业,除非政府大力介入,否则难于在市场经济中自然产生;反之,计划经济虽有利于发展长期才见效益或外部利益高的重化工业,但却拙于发展需要灵敏及反映市场的民生工业。由于一个国家只有一套经济体制,因之不是长于这种产业,就是优于那种产业,理论上难以两全,但现实中仍有例外,这唯一的例外就是中国。

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78年的30年间,基本采行苏联式的计划经济公有体制,在苏联协助下大规模地移转引进了几乎一个完整体系的重化工业,门类齐全,基础扎实。1979年之后,邓小平改革开放,走上市场经济,接纳民营体制,一时间原本了无生机的民生工业蓬勃发展。也就是说,中国大陆因缘际会,同时发展出了两套分别都相当完整的产业体系,然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公、民营混合的方式进行杂交,终于才形成了当今中国全球独一无二体系完整的制造业网链。这样的结果,既是偶然,又是必然。「去中国化」云云,要从何谈起?(作者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