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加創辦人高琹雯:當一位美食家,一定要當網紅?
图/VERSE提供,Kris Kang摄影
下午五时,采访结束,正好是外拍的黄金时段,我们与高琹雯在敦化北路散步。
摄影师一路上快门不停,女主角看来也游刃有余,光源在何方,唇角怎么笑,手势怎么放,她已相当熟练,连摄影师也忍不住称赞:「妳很好拍耶。」谁能想到,两年之前,她还是那位在镜头前一分钟就笑僵、十分钟就尴尬癌发作的女子。
「真的,你们可以去看我第一支YT影片笑我没关系。」她坦荡地说。
2022年3月,高琹雯开了自己的YouTube频道《Liz的美食家自学之路》,首支影片谈丹麦传奇餐厅Noma的身世。作品一上线,友人秒速传来讯息,却不是向她道恭喜,而是「Liz,妳那个光……如果需要推荐灯光师,不要客气跟我说。」
这位在脸书时代累积近20万粉丝的饮食作家,如今跨足影音,仍要归零从打光学起。
图/VERSE提供,Kris Kang摄影
2011年,高琹雯以部落格「美食家的自学之路」出道,是当时台湾少数关注国际fine dining趋势的美食自媒体;现在,她已是国内最具代表性的餐饮KOL之一。
但2020年开始,她大步跨出纯图文创作的舒适圈,先是推出Podcast节目《美食关键词》,同时成立「美食加选物」电商平台;紧接着,又转型为影音创作者,开YouTube频道、在Instagram拍Reels(短影音)。今年Threads在台流量起飞,她同样在第一时间挤进摇滚区。
曾经「自学的美食家」,此刻卯足全力,要成为一位「自学的网红」。
单打独斗的美食家志愿者
今年,高琹雯出版新书《Liz关键词2:美食家与美食评论》,她在书中也写道,在社群时代下,「或许,一位专职的美食家……就是好好当一位网红。」采访中,她坦白,这是她以美食为职志13年来得出的结论。
这份体悟,源自于她在美食业界,与众不同的养成经历。
假如把台湾的饮食权威(或「美食家」们)区分世代,高琹雯的前辈,如胡天兰、王瑞瑶、叶怡兰、韩良忆等,皆为美食记者出身,在传统主流媒体最辉煌风光的时代,记者能以报社资源进行餐饮体验,其评论也能代表一家之言。相较之下,高琹雯则是单打独斗,从零开始经营部落格的自媒体。
图/VERSE提供,Kris Kang摄影
时间回到2011年3月。还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她,开了部落格叫「美食家的自学之路」。
她回忆,当时的美食部落客,不出两类型,一是食谱,二是食记,但后者的品质参差不齐,「很多是拍了一大堆照片,连厕所、菜单的每一页都放上去,但不太会说明餐厅或主厨的背景,也没有所谓创作理念;当然,那时候的餐厅也比较少强调这一块。」
高琹雯创造出第三类:国外的高端餐饮趋势。她利用闲暇时间,阅读《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外媒的美食报导与专栏,开始追踪《米其林指南》、「世界50最佳餐厅」(The World's 50 Best Restaurants)名单与资讯,写下在台湾报章杂志上读不见的声音。
2012年,她更辞去法律工作,当一位全职foodie。当台北有什么新店开幕,她往往是第一批客人;每年也出国踩点,造访欧洲、美国知名高档餐厅,或是飞去丹麦吃一位难求的Noma本店,甚至是千载难逢的东京、墨西哥客座餐会等,「总之,当时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吃饭。」
图/VERSE提供,Kris Kang摄影
由于非记者身份,高琹雯要当一位称职的foodie,只能以巨量的家庭资源来交换经验值,「讲不客气一点,就是花家里的钱去吃吃喝喝……」但实情是,那些吃饭行程不尽然是娱乐。
毕竟一间餐厅或一场客座餐会,有的foodie在餐后只交出了几张菜色照片与主厨合照,她却是将一顿饭写成了期末报告,在部落格上完成一系列有血有肉、又具含金量的饮食文章。即便「学费」高昂,她也靠真心的文字交出一张亮眼的美食文凭。
记录台湾fine dining历史
一次从天而降的契机,更令她从一位单纯的食客身份,打入国际餐饮圈。那是2014年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50最佳餐厅」颁奖典礼。
经营部落格满三年的她,某日收到一封私讯,「是一位台视记者,她说,她收到颁奖典礼的采访门票,想找一位对美食熟悉的人同行,可以一起住饭店、一起去现场,只要自己出机票,我听完马上就说:好!」(题外话:那位台视记者,正是今年米其林新入选餐厅Restaurant A的现任营运行销公关总监李宛儒。)
而当年榜单,其实也是台湾fine dining起飞的转捩点。
图/VERSE提供,Kris Kang摄影
首先是主厨陈岚舒以台中的法式餐厅「乐沐Le Môut」(已歇业,现址为2020年重新开幕的「小乐沐Le Côte LM」)拿下榜单第24名,且获得首届「亚洲最佳女主厨」;来自台湾的主厨江振诚则以其位于新加坡的餐厅「Restaurant ANDRÉ」(已歇业)获得第六名,亦是新加坡榜首。
「但台湾人对这个榜单的连结却是非常少的。身在现场,你会发现,那是一个很大规模、国际型的交流活动,从主厨、餐厅投资人到上下游供应商——那是一个生态系。我的直觉是,这里有太多重要的事,但在台湾还没有被发生。」
那一趟新加坡,她最终完成八篇、总计上万字的主厨专访与赛事评论,产量胜过任何一位台湾的媒体记者。不只让台湾的读者认识她,更让厨师们认定了她,把她视作餐饮业的一份子。
「那次之后,fine dining的世界在我眼中变得非常具体。」人脉如涟漪般展开,同时,高琹雯也搭上台湾fine dining餐厅开枝散叶的时刻。
图/VERSE提供,Kris Kang摄影
2014年末,江振诚回台开了第一间餐厅RAW(现为台湾米其林二星餐厅),香港主厨林泉(Richie Lin)的MUME(2023年亚洲50最佳餐厅第45名)也是同期新秀。隔年,香港主厨林明健(现有米其林一星餐厅Longtail)担任国宾大饭店的当代料理餐厅Achoi行政主厨;旅外主厨何顺凯(现有米其林三星餐厅Taïrroir态芮)也甫归台,在松烟诚品掌勺西餐厅The First。
高琹雯用文字记录了台湾一线名厨们摘星前的人生,也与他们建立了革命情感。
「真的就是一起长大的伙伴。」她说。
创业以美食内容营生
然而现实是,高琹雯在部落格上扎实写作近十年,累积声誉与上万名粉丝数,却几乎毫无收入。
这个处境也印证了她在新书中采访饮食作家叶怡兰,所得出的观点——「美食家不是一种工作,因为美食家不见得需要营生。」这句话描绘出的形象,贴近一个出身资产阶级的老饕,拥有经济资本、文化资本,而品味只是其兴趣,非生财工具。
「这也是我的幸运。家里不需要我去担心经济的问题,有一段时间,我可以随心所欲、非常任性地去做我喜欢的事。」她真真切切地体验过一位「飞行美食家」(globe-trotting foodie)的上流人生,「那是生活在云端的感觉,总是围绕在一些风花雪月的事物,觥筹交错的花花世界。」甚至吃饭的见识,还能换得外界的关注与话语权。
高琹雯大可继续过上那样的生活,「但我觉得我过不去自己这一关。我曾经为了美食这件事放弃去当律师,那也是一门很棒的职业。我的人生获得这么多资源,难道不能靠自己的能力做出一番成绩吗?」
「我用很大的气力去吃饭,但目的从来就不只是为了『吃饭』。」她想知道,若这些年来积累的饮食品味与见解,称得上是一门专业,那能不能靠它来谋生?高琹雯开始尝试让流量变现。
图/VERSE提供,Kris Kang摄影
2019年,她筹备电商平台,从一页式电商做起,试卖第一支产品「伊莉莎白辣酱」,隔年,「美食加选物」正式开始,亲自产制或精选饮食产品,藉影响力来「带货」。过去坚持不写业配文的她,也终于尝试与厂商合作内容行销。
一系列商业化的转型,招致质疑的声音,有人说,「Liz妳变了。」也有人唱衰她的创业之路,更多是指责她一手写食评、一手做行销,文章不再具有公信力。
事实上,这些评论,她早在内心预演无数遍,「我知道一定会有人不喜欢新的转变,也一定会失去一部分粉丝」,但她也深知,若继续原地踏步,将不进则退。
同一时间,影音大潮来袭,文字的价值被大幅低估,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个人部落格走到极限了,以前只是拍照写字就能获得很高的流量,但现在不是,明明觉得自己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但数字显示就是没有人看,你会陷入自我比较、羡慕别人的心态——这不是一个成熟的创业者应该有的心态。」
高琹雯站在新旧交接的时代,多数饮食作家仍固守于传统图文创作,而她是少数选择与趋势同行的人。
图/VERSE提供,Kris Kang摄影
她定义自己从美食部落客转为「美食内容创作者」,其一意义是打破媒材,任何新的社群平台、科技工具,她都愿意学习,从写文章到录音、剪辑、写脚本;其二意义,是不忘「内容」仍是她的核心价值。
有的人说她赶流行,与其做自己不擅长的事,不如继续写字。然而,改行当YouTuber后,同业多得是做高度娱乐性的速食内容,她却仍选择做重论述、大量资讯性的深度内容,如台湾餐饮缺工的专题影音,或是国际餐饮趋势,甚至是一小时以上的人物专访——换算成文字,那也算得上一篇篇上万字的文章。
以内容为本,关键原因是她不想失去饮食的话语权。高琹雯想当一位不受世代所局限的美食家,即便在现在的社群时代,那条路是网红的修炼。
图/VERSE提供,Kris Kang摄影
成为数位时代的美食家
她在新书中,也以巨量的篇幅叙述古今中外美食家与食评的养成与事迹,从18世纪法国第一代美食家布西亚‧萨瓦兰(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中国晚清至民国初年的美食名家江太史,到《纽约时报》历届餐厅评论人。
爬梳这些史料,其用意正是向世人阐明「美食家」身份不断在典范转移。
以江太史为例,这位出生广州、晚清最后一代科举进士,因食之刁钻,他操练家厨做出的菜式,竟能重塑近代粤菜的风貌,甚至其家传菜色也被称为「太史菜」。但当场景转至当代,岂有一位老饕能有如此具体的影响力,能够创造一支菜系?
甚至,随着传统报业、主流媒体的没落,独立专业食评也逐渐凋零,「报章杂志捧着银子来请你写,你都未必想写。一方面是杯水车薪,这是这时代文字工作者的悲哀,二方面是,社群媒体将发行渠道分散了……传统媒体的支配地位也被削弱。」高琹雯写道。
取而代之是社群平台百花齐放,分众时代来临。人人都是自媒体,能对饮食发表高见,换言之,这是一个「人人能当美食家」的世界。
图/VERSE提供,Kris Kang摄影
然而,谁是真正的美食家?答案绝非看谁的食记点阅数字最高。高琹雯引用英国社会学家门内尔的观点:「美食家不仅仅是一位讲究吃喝的行家,他同时是饮食品味的理论家与宣传者。」
但这正是现实之艰难,内容的深度与传播的广度,往往是反比关系,「要有扎实观点,又要高点击率,就是难上加难的挑战。」理念与流量的拉扯,成为数位时代下,这位美食家志愿者的新难题。
偶尔,高琹雯会想起,十多年前、那段无牵无挂的部落客时期,「而现在的我,已经没有写作的自由了。」可是她始终没有忘记「美食家」这身份在她心中的高度。美食家探索美食,免不了穷尽一生,如同创业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两者都没有退休的一天。
但正如她出道至今,始终未改的命题:「美食家的自学之路」——最重要的,一直是「自学」二字。Practice makes perfect,这是她打从第一天就明白的道理。
※本文由《VERSE》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