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台湾为何没有纸牌屋

美国影集纸牌屋》剧照。(本报系资料照片)

Netflix自制的影集《纸牌屋》第3季又开播了,这是台湾研究新媒体的人最喜欢列举的例子之一。识者谓Netflix善用消费者资料做分析,找出凯文贝西华盛顿政治观众喜爱的演员与题材,于是将他们结合,创造了叫好又叫座的影集,带动消费者订购Netflix的热潮,是大数据结合新媒体的典范

我认为《纸牌屋》的成功在编剧。很多人以为《纸牌屋》只是改编90年代英国同名影集而已,其实不然。英美两国纵使国情相近,国会运作差异颇大。英国是内阁制国会议员的合纵连横即代表权力运作;相对地,美国的总统制使得描写国会运作时,仍必须拉出一条白宫轴线,以呈现权力运作的完整性。又美国国会议员(特别指众议员)因是小选区制,且两年一选,所以选区经营很重要,通常周末都必须回到选区服务,但英国国会议员因有较长任期保障,不须频繁往返选区。这些体制差异铺陈在剧情细节里,让曾经与美国国会有深度交流的我,感觉描写到位,看得津津有味。例如第一季里描写Underwood的选区民众不慎撞上他争取建设的大水塔而身亡,Underwood只得放下正在协商的教育法案,赶回选区安抚愤怒的家属与居民,同时一面遥控国会里的法案协商。观众看着国会议员得时时面对高层政治与底层政治的交错,不禁莞尔。

而《纸牌屋》的编剧Beau Willimon不仅仅是影剧圈人士而已,他曾经参与过希拉蕊2000年的参议员选举,2004年也再度进入民主党候选人Howard Dean问鼎白宫的竞选团队。而他的成名作,Farragut North舞台剧,即是根据他担任Howard Dean新闻助理的所见所闻而来。Farragut North后来被乔治库隆尼改拍成电影《选战风云》(Ides of March),被认为是近来少见的深度刻画选举的政治电影。他之前的政治经历无疑地让他能精准地描绘国会生态,而又能呈现戏剧张力,使《纸牌屋》较其他政治影集如《白宫风云》《白宫女总统》更有深度与热度,难怪甫一推出就吸引许多粉丝。在美国这种跨界人士越来越受主流影业的重视。在Youtube一天新增内容高达百万则的时代,既有政治历练又懂剧本写作的人,才能创作深刻到位的政治剧,进而令观众目眩神迷。

反观华人世界,尽管现实的政治斗争也是高潮迭起,但却没有产出叫好叫座的政治电影。记忆中勉强算描写台湾选举的电影应是梁家辉主演的《情义西西里岛》,却还是由香港人麦当杰执导的。前年9月,台北的天空浮着一层谜一样的雾,人们一度怀疑立法院会不会从此不一样了,延续到去年太阳花学运,那些百百千千的青春青岛东路舞动着,相遇再离去。

我想像着,像《Vantage Point》的多线剧情一样,不同画面分别呈现在立法院的人、总统府的人及第一线架拒马的人面对一波波人潮袭来,他们当下在想什么及做了什么。这需要内圈参与者发挥文青功力,才能将惊心动魄的危机处理转化成有戏剧张力的影像。台湾若要发展成为华语影音重镇,应鼓励大量的跨界与换轨投入,让专业人士能进行创作,反过来文青也应有其他的专业历练,如此才能创作深刻到位的剧情吸引观众,否则我们只賸下猪哥亮与九把刀。(作者为元智大学资讯管理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