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科普是媒体的罩门

北美旅鸽数量曾高达50亿只,一度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鸟种,但在100年前灭绝。(DC Like a Local提供)

碰上科普题材媒体立刻傻眼。没有基本素养,不会访,不会写,只能找些讨巧、看得懂的内容胡乱交差了事,浪费了好题材事小,延误了及时改革事大。

前几天,一个完全本土科学团队,把美国灭绝将近百年的物种─旅鸽,从博物馆标本采取样本,以本土研发的DNA定序技术,再比对近亲家鸽的DNA序列,完成了迄今已灭绝物种的基因序列,进而推断200年前全盛期的数量。杰出成就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是近来广受全球瞩目的科学成就,也是台湾的大骄傲。

相信国人知道这消息的不多。有见报,电视也有研究团队专访,只是没有重点,不知所云,加以没有逻辑剪裁,呈现出来只是一堆文字画面,没能传递完整的讯息与研究意义。这是媒体处理科普新闻普遍的困境

科普新闻的难,在找不到犀利的切入点导言不能抓住阅听人,没能驻足细看,这则新闻就废了;尤其,科普新闻不同于其他新闻可用文字包装,科普新闻更关键的是找到「门道」,吸引阅听人乐内行人,经由吸引、阅读,达到资讯知识传播的目的。

因而,旅鸽新闻必须自整个研究的主轴切入:「台湾的科学团队成功完成灭绝已100年的北美旅鸽古基因定序,推估出当时数量,找出旅鸽灭绝原因。」这个轴线把握住,才能让阅听人不致在内文的片段陈述中迷失,得以一一植入脑海事件主轴,有效率精准地让资讯归位,烘托出新闻全貌。切入之后,接着推出「卖点」帮衬。旅鸽新闻的卖点太多了,首先,这是全本土科学团队的成究;媒体上常见有台湾团队参与的跨国科学研究成果发表在某某权威期刊,那不稀奇;旅鸽研究是台师大、科博馆中研院联手的全本土团队,自力更生,这了不起。

其次,1914年9月1日最后一只旅鸽「玛莎」在辛辛那提动物园死亡,这一物种灭绝即将届满百年是个卖点;尤其,旅鸽全盛时期推估有50亿只,从50亿到0,让旅鸽被认为是人类破坏大自然的指标性物种。

接着,这一研究是自博物馆珍藏超过百年的旅鸽标本上采样,因为样本尘封太久防腐、干燥让后续萃取DNA序列的难度极高,能够克服万难成功地完成旅鸽的古基因定序,靠的是这支本土团对研发DNA定序技术,这了不起,更启发了科学界对已灭绝物种读出基因序燃起希望。

了解已灭绝物种的基因序列后,进一步反推当时的族群数量,发现旅鸽灭绝虽然与人类疯狂猎捕、破坏栖地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族群数量疯狂爆发,造成食源不继、疫病骤升,因而毁灭了族群。这个研究成果稍减人类造成物种灭绝的罪恶,但也是地球人口爆炸警钟

科学家不具备简单扼要的白话文陈述能力,必须与媒体的传播专业密切合作,才能扩大研究的成果。媒体必须补课。(作者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