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小时成本20万!开放山林1年 为何直升机搜救激增112%?

图/今周刊提供

山林开放政策已满周年,但从较开放前倍增的山难事故与山林破坏问题来看,显然配套措施有待加强。台湾是多山国家,山林教育向下扎根才是长远之计。

苗栗县一名15岁林姓少年,看到网友分享的「能高安东军」纵走纪录,也想亲身体验中央山脉棱线沿途的壮阔美景。未曾攀登百岳的他,不顾父母劝阻,独自入山挑战这段全长49公里、经验丰富山友也须5到6天才能完成的纵走行程

结果,少年入山当晚即失联,消防林务单位接获少年双亲紧急报案后,立刻动员寻人,当少年隔天凌晨在海拔2860公尺的天池山庄厕所内被寻获时,背包里只有几包泡面干粮,连御寒的睡袋都没有,若非搜救人员及时赶到,他很可能在户外失温丧命。

行政院苏贞昌在2019年10月公开「向山致敬」并启动开放山林政策,宣布将以「开放」、「透明」、「服务」、「教育」和「责任」五大主轴,全面提升我国登山运动环境;整套政策最核心的概念就是「政府不应以危险为理由,限制人民走进山林」。

越级打怪增加社会成本

登山老手吁强制行前教育

但在政策满周年之际,如林姓少年这类的意外事件发生频率却大幅增加,据内政部消防署统计,2019年全国山难救援次数为208件,但2020年1到11月,就已高达436件;2019年空勤总队出动搜救直升机78架次,2020年迄今增加至166架次;山难死亡人数也由27人增至39人。政府提升登山运动环境的努力,显然未能同步控管这项户外活动的「危险性」。

仔细检视开放山林政策不难发现,政府的关注焦点在于「松绑」,具体内容包括将不同单位的申请系统整合在同一个网路平台,方便民众申请登山;在路线上,除了原有的国家公园步道外,林务局又多开放了81条林道不须再申请,可自由进出;行政院并已编列7亿元经费,将于2023年完成35座山屋及78条步道整体改善计划。

「政府开放民众亲近山林的态度值得肯定,但如果行前的教育宣导不足,反而会造成危险。」登山联谊团体「山谷登山会」发起人蔡日兴分析,根据消防署统计的山难样态中,最大宗是迷路及迟归,其次才是创伤、坠谷高山症等疾病,但只要讲解路线以及检查装备如水、头灯及保暖衣物是否充足,就能大幅降低山友因迷途迟归而遇难的风险

蔡日兴直言,在没有合适教育课程的状况下开放山林,很可能让对高山怀抱憧憬、却缺乏正确认知的素人因「越级打怪」酿灾,例如他观察到过去一年,许多新手连1千5百公尺以下、邻近市区的郊山都没爬过,就直接挑战3千公尺百岳;或是初学者追随网红脚步揪团入山,结果因体力不足、不适应高山环境、应变能力不足而发生的意外反复上演,必须出动搜救人员。

「这次差点遇难的少年,入山前没有接受任何相关单位的行前宣导,连基本装备都不足,就是标准的越级打怪。」蔡日兴具体建议,在开放山林的政策基础上,政府未来应强制初次登山者必须参加行前教育,才能获得入住山屋资格;有经验者,只要能提出足以证明能力的「登山履历」则不须参加。

中华民国山难救助协会前秘书长梁明本认为,若担心行前教育无法完全排除迷途风险,政府可委民间团体建置具有下载离线地图、并随时标注个人GPS定位的登山行动应用程式(App),并在民众上山前完成教学,若不幸发生意外,将可大幅缩短警消搜救时间。

更多内容,请参阅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2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