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解毒剂!南投河豚宴1死8送医 食药署曝「死亡率61%」
南投有民众举办河豚宴,结果导致1死8送医。(合成图/左:民众提供、右:达志影像)
南投县仁爱乡近日有9人参加河豚宴,结果导致1死8送医,警方在现场查扣河豚肉后送往食品药物管理署检验。事实上,根据食药署公告,河豚毒素属于神经毒素,强度约为氰化钠之1000倍以上,且加热并无法将毒素破坏,多于食用后3小时出现中毒症状,死亡率约为61%,且由于没有解毒剂,只能使用支持性疗法进行治疗。
食药署分享台湾常见河豚种类与毒性。(翻摄自食药署)
根据食药署公告,台湾近海有30多种河豚,体型有长、有短、有圆、有方,虽然河豚肉味道鲜美,但卵巢、肝脏含有剧毒,肠、皮肤含有强毒,也有肉中含毒者;食药署指出,河豚毒素属于神经毒素,强度约为氰化钠之1000倍以上,且具耐热性,加热并无法将毒素破坏。
食药署建议食用水产品出现中毒症状后,最后催吐后立即就医。(翻摄自食药署)
食药署说明,河豚毒素中毒症状多于食后3小时内(通常是10~45分钟)产生,河豚毒素主要以影响神经系统为主,常见症状为唇舌发麻、手麻、脚麻、头痛、眩晕、呕吐,严重时则可能导致复视、无法发声、瞳孔扩大、眼肌无力、抽搐、血压下降继而肌肉松弛、横膈膜运动停止造成呼吸衰竭而死亡,死亡率约为61%。
食药署提到,由于河豚毒素没有解毒剂,治疗时只能以支持性疗法为主,对于呕吐严重的患者,补充足够的体液及电解质,如未产生呼吸衰竭,应不会造成死亡,如患者已产生明显之肌肉无力现象,则应随时准备放置气管插管,并以人工呼吸器帮助呼吸。
食药署建议,预防河豚毒素中毒,可以避免食用来路不明、自己不认识的水产品及加工水产品(如鱼松、香鱼片等),或是避免食用毒性较大的内脏部位,如果在食用水产品后产生中毒症状,应先催吐将胃内容物排出,并尽速就医,以免因中毒严重,造成呼吸衰竭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