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刪除父母「懲戒權」 兒盟:正向教養配套要跟上
行政院会今拍板「民法」1085条修正草案,将现行条文中「父母得于必要范围内惩戒其子女」的「惩戒」二字删除,改为父母保护及教养未成年子女,应考量子女年龄及发展程度,尊重子女人格,不得对子女为身心暴力行为。示意图。本报资料照片
行政院会今拍板「民法」1085条修正草案,将现行条文中「父母得于必要范围内惩戒其子女」的「惩戒」二字删除,改为父母保护及教养未成年子女,应考量子女年龄及发展程度,尊重子女人格,不得对子女为身心暴力行为。儿福联盟政策发展处副处长李宏文表示,日韩皆已禁止家内体罚,这次民法修法是跟国际接轨,儿盟乐观其成,但也提醒,亲职、家庭教育等正向教养的资源配套必须跟上,才不会让家长无所适从。
儿盟去年公布 「公共场合目睹大人打骂小孩经验」调查报告指出,高达87.9%民众曾在公共场合目睹大人打骂、用力拖走小孩。其中更有16.6%民众表示每个月都会目睹这种事件。而最常看到的场合是购物商场、超市、百货公司等,占54.7%,第二是在餐厅或美食街,占54.5%,其次42.5%在马路边目睹、30.6%在公园或儿童游戏场。
调查也显示,高达89.3%民众认为「打骂不是有效的管教方式」,也有7成3的民众认同「不管任何理由,都不应打小孩」。李宏文说,十多年前的数据绝对不是如此,代表社会已经慢慢形成正向教养的共识。
传统观念往往认为「不打不成器」,但李宏文说,国内外研究显示被体罚过的孩子,长大通常只记得疼痛、被羞辱、人格被贬抑的负向感受 ,却不大记得体罚者要孩子记住的教训,体罚对于改善负向行为的效果有限,更可能适得其反。国外研究也指出,当家长停止体罚,可减少3成的儿虐案发生。
他说,要扭转体罚概念,家长需要更多正向教养资源。许多家长带孩子外出到公共场所、大众运输工具,当孩子哭闹时,旁人的不耐烦、批判都都会带给家长极大身心压力,让家长有被公审的感受,也会激化家长情绪,环境友不友善也影响很大。
对于家长担心无法打骂该怎么管教孩子?李宏文说,当遇到孩子闯祸、犯错,家长应学习自我情绪控管,用孩子能接受跟理解方式教育,正向教养不是唱高调,许多儿少团体都有相关网站、懒人包、影音手册等资源,缓解家长的教养焦虑,需要透过集体力量,帮助家长解放、舒缓压力。
李宏文也提醒,日韩虽明文立法禁止家内不当管教,却仍有不少打骂案件,因此不是修法就好,教育部、卫福部等部会的配套也必须跟上,公私部门协力让亲职教育、家庭教育资源更普及与近便,提供家长正向教养资源,否则法律归法律,家长还是照打。
李宏文说,儿盟在2022年加入美国「No Hit Zone」零暴力空间运动,邀请医院、早餐店、药局、儿科医学会、企业等加入零暴力空间行列,去年已经有1000多个据点,将持续推动,让零暴力空间遍布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