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50年代拚外销 就靠「三罐王」

▲早期台湾靠着出口农产品罐头,赚取外汇。(图/翻摄自《农为国本:台湾农业档案专题选辑》)

记者林信男台北报导

「以农业扶植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是民国40年代的产业发展口号国发会副主委高仙桂18日出席「农为国本-台湾农业档案特展」时表示,民国40至50年代,台湾靠着出口农产品,赚取外汇、扶植工业,带动经济发展,其中外销表现最好的「三罐王」,是凤梨洋菇芦笋等3种罐头。

农委会18日举办「农为国本-台湾农业档案特展」开幕活动,国发会副主委高仙桂、农委会副主委翁章梁等人,都到场参与。

高仙桂在致词时说,农业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民国40至50年代,台湾靠农产品出口,赚取不少外汇,并借此带动工业发展,当时出口量最大的3种农产品罐头,就是人称「三罐王」的凤梨、洋菇与芦笋。

农委会、国发会共同出版的《农为国本:台湾农业档案专题选辑》内容指出,民国40年代,台湾凤梨公司台湾糖业公司,皆投入凤梨罐头生产产量超越日治时期;民国50年代初期,农复会(农委会前身)研究罐装杀菌技术,开发洋菇罐头,同时民间改良芦笋罐头,并开发出罐装芦笋汁。

民国56年,凤梨、洋菇、芦笋3等种罐头,曾高居全台外销总额的12.3%,直到民国70年代,受到来自东南亚国家竞争,才逐渐转型内需型产业。

「农为国本-台湾农业档案特展」自8月18日至10月29日,在台湾大学农业陈列馆展出,10月29日截止后,将移至国发会档案管理局展览厅继续展出,展期自11月18日起,至2017年6月30日止。

▼「农为国本-台湾农业档案特展」正式开展。(图/记者林信男摄)